明愛展晴中心賭博調查

期數
3660
刊登日期
2014.04.1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13 日

(本報訊)香港明愛展晴中心發表一項賭博研究報告,發現該中心逾八成賭博求助者為病態賭徒,其中兩成曾有自殺念頭。有學者指出,賭博問題的自殺傾向較其他成癮行為高兩倍。世界盃舉行在即,明愛呼籲有自殺意念的賭徒應及早求助。

明愛展晴中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三月二十五日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福樂堂舉行發布會,指出展晴中心在過去十年共接觸的三千六百多名賭博受助者之個案中,兩成人表示有自殺意念,其中二十二人更想過「與家人同歸於盡」。至於出現失眠或無心工作徵狀的受助者,「自殺意念級別」亦較其他受助者分別高一點八及一點六倍。

根據數據分析,健康及精神狀況與出現「自殺」或「自殺及謀殺」意念有明顯關係;除此之外,病態賭徒的家庭問題及經濟困難亦不容忽視。

研究建議前線人員以及家屬,除了關注病態賭博的心理狀況,當中包括抑鬱和焦慮等徵狀外,同時亦不應忽視他們的經濟、健康,包括睡眠質素、食慾,以及社交層面的問題,希望可及時提供適切介入及輔導服務。

 

應關注賭徒的生活習慣

記者會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謝樹基指出,數據顯示每五名病態賭徒便有一人有自殺念頭,尤其是出現失眠和無心工作的情況,這些人經常想著如何「翻本」,容易鑽入牛角尖。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蔚澄表示,近年有研究發現,嚴重失眠者與患嚴重精神分裂的病人行為相似,容易有自殺等衝動行為。

黃蔚澄說:「除關心病態賭徒的精神及健康問題外,一般的生活狀況如睡眠、飲食等也應注意。」他建議家人若察覺到賭徒經常失眠或行為有異時,應鼓勵他盡快尋求協助。

香港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表示,過去接觸的個案中,發現賭徒有自殺傾向的原因並非單一的欠債問題,當中亦與「內疚感」有關:「他們因家人為他代還債務而負債,甚至導致子女不能升上大學而內疚,加上外在的債務、失眠、情緒等而構成自殺意圖。」

現年六十多歲的群姨(化名),丈夫多次到澳門賭博欠下巨債,她在二〇〇四至〇六年期間先後為丈夫清還逾百萬港元債務,但丈夫欠債卻愈來愈多,甚至私下將自住逾三十年物業的一半業權抵債。

群姨為避開債主,與家人搬到親戚家暫住:「那時我情緒崩潰,想過自殺,幸好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並到展晴中心與同樣面對家人有賭博問題的家屬聚會,得以抒發情緒,渡過人生困境。」她呼籲有自殺傾向的賭徒及其家人應及早求助。

 

明愛展晴中心呼籲,世界盃即將來臨,特別是有自殺意念的賭徒及早求助;研究員亦促請政府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二十一歲;至於合法賭博所衍生的社會問題更不容忽視,政府應定期作全面監察和研究。(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