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取向的社會工作實踐
阮新邦教授的新書《天主教取向的社會工作實踐》(慈源出版社,二〇一四年,圖),大概是中文及英語學術界唯一的一本從天主教角度撰寫社會工作實踐的書。此書甚具原創性,作者針對傳統社會工作觀的弱點,提出一個名為「道德實踐的社會工作觀」,並為這個工作觀賦予一個天主教的靈修基礎。
社會工作是要面對人類的困苦處境。然而,正如阮氏所言,以科技理性為本的傳統社會工作觀,未能夠給工作員提供有效指引,去解決受助者的困苦。近年盛行於社會工作界的商業管理摸式,更使社工的專業服務愈趨扭曲,增加了工作員對解決受助者困境的無力感。
作者指出,困苦的本質和根源遠比人們所理解的為複雜,除非從天主教的人性觀去檢視,否則難看清真面目。一般純然從成長缺陷、心理弱點、社會制度不完善等角度的分析,是不足以解釋人生困境的因由。
究竟要如何理解案主的問題?有別於傳統社會工作觀所強調的,應盡量不介入工作員的價值判斷此論旨,本新書反而認為,如果不介入工作員的價值判斷,便不能真切地了解案主的問題。這裡工作員的「價值介入」,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道德實踐」。順應此脈絡,作者提出一個道德實踐社會工作觀,並試圖建構出一個同情理解的介入模式。此模式的基礎是「捨棄自愛」。從天主教角度來說,就是「棄絕自我」。
當然,捨棄自愛或棄絕自我是極其困難的事。而正正在這一點上,道德實踐的社會工作觀及內裡的同情理解的介入摸式,便進一步扣連着天主教的修德途徑。本書的下半部循此路向,勾勒一個以基督信仰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方向。
本書作者指出,天主教教義的一些面向跟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在某程度上是起衝突的。以受苦為例,天主教強調受苦是天主給人類的恩賜,人在受苦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淨化自己,同時亦有助於拯救世上其他靈魂,以及縮短在煉獄中的靈魂所受的苦楚。這些思想在歷代聖人聖女的言行和著述裡表現出來。作者仔細地探討忍受痛苦與個人靈修的關係,指出認識自己是修德路途的起步點。所謂「認識自己」主要是指認識自己人性的陰暗面。本書作者認為,這種靈修方向能夠為天主教社工提供一種工作的實踐方向。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無論在社會工作實踐抑或靈修方向上,都能提出一些相對地具體可行的實踐步驟;雖然,要跟著這些步驟去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後,讓我提出一些意見。如果本書能夠多用實例去演繹其同情理解介入模式,將會更有助讀者明白社會工作的道德基礎的深層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