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週三家庭教理
(梵蒂岡電台訊)阻止死亡將我們的感情變為虛無、使我們墜入更加黑暗深淵的,是信德和愛的力量。教宗方濟各六月十七日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家庭為題,這一次他向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二萬五千名信眾談到為至親逝去的悲痛經驗,勉勵牧者不要否定哭泣的經驗,而要從這些家庭汲取見證,堅信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見到喪失獨子的寡婦便動了憐憫之心,遂使她的兒子復活,將其交給這位母親。教宗省思這段福音記載說,死亡的經歷「涉及每個家庭」,但從親情的角度看,死亡從來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對父母而言,看到自己的兒女死去是一件尤為悲痛的事,有悖於賦予家庭意義的親情本性。失去兒子或女兒如同是時間的停止:掉入了吞噬過去和未來的無底深淵。死亡帶走年幼或年少子女,它沉重打擊了我們對生命的指望、及為生命付出的愛的奉獻與犧牲。」
兒童失去父母也一樣,被遺棄的空洞更加煎熬,因為他對所發生的事不知所措:「『爸爸在哪裡?媽媽在哪裡?』——『在天上』——『那我為甚麼看不到呢?』這個疑問折磨著兒童的內心。他感到孤獨。」
教宗表示,很多次,面對死亡的「黑洞」,由於我們悲痛欲絕,便將責任歸咎於天主。然而「世上的罪」使得死亡更為惡劣、更加不公。仇恨、傲慢、貪婪,嫉恨是死亡的幫兇,親情似乎是死亡幫兇手下「預先註定和軟弱無力的受害者」。雖是如此,但我們還是可以阻止親情落入更加黑暗的空洞內,如同許多家庭那樣,「用行動證明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
教宗說:「每當舉喪中的家庭找到力量,來守護將我們與親人聯繫在一起的信德和愛時,也就在阻止死亡奪去一切。這個答案就是基督復活的光。死亡的黑暗必須以更加強烈的愛去面對」。相信「上主戰勝了死亡」安慰我們,保護我們遠離死後皆空的思想,不落入世俗虛假的慰藉中,有助於家庭超越喪失親人的悲痛,向友愛與互助開放。教宗說,「我們的至親沒有消失在虛無的黑暗中,望德向我們保證他們在天主良善和有力的手中。愛比死亡更強而有力。因此,我們應該增長愛情、使愛情更為堅固,愛就會保護我們,直到一切淚痕被拭去,『 再沒有死亡、悲傷、哀號和苦楚』的時候(參:默廿一4)。」
教宗再次提到望德給予我們信德,《路加福音》說:「耶穌將那死去的兒子復活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主耶穌也會把我們所有去世的親人交給我們,我們必將與他們相會。這樣的信德絕不令人失望!我們要牢記耶穌的這一舉動:『耶穌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耶穌也同樣會把我們所有的親人交給我們!
教宗最後,特別勉勵牧者不要否定「哭泣的權利」,而從這些家庭汲取見證,堅信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教宗說:「天主愛的功效遠勝於死亡的功效。我們應該懷著信德,成為這份愛的辛勤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