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暴君焚城錄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羅馬帝國的尼祿王於公元五四年登基,時為十七歲。尼祿王最為後世詬病之暴政,就是焚燒羅馬城。他又大舉搜捕基督徒,將他們投進獅子籠或判處火刑,伯多祿及保祿亦因此殉道。《暴君焚城錄》以此作為藍本,借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側寫信仰的轉化,並歌頌基督徒面對死亡時仍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心。
保祿與伯多祿
影片以旁白交代歷史背景,並巧妙地安插保祿和伯多祿的角色,借保祿的轉化經歷,為男主角日後的遭遇埋下伏線:保祿原名掃祿,曾迫害教會和基督徒。一天,當他臨近大馬士革追捕基督徒時,被天上的光環射倒地上,蒙耶穌基督顯現和感化,最後成了熱心的基督徒,到處宣講。
同樣,男主角馬格斯最初也不相信耶穌的事跡,他在前半段偽裝歸化,只為取悅女主角而已。然而,一次他偷偷潛入基督徒的聚會,聽到伯多祿講述被耶穌召叫,成為「漁人的漁夫」(瑪四19)、「山中聖訓」(瑪五1-12)、「三次背主」(瑪二十六69-75)等事件後,內心泛起異樣感覺。事實上,基督的種子已播種在他心裡。之後,他更在危難中首次祈禱,祈求天主幫助。
片末,伯多祿不顧安危地走到鬥獸場觀眾席向群眾講話,毫不畏懼,從容就義,他與信徒們的殉道將個人層面的死亡昇華至普世層面的救贖與復活。
愛的德訓與奇跡
影片引述了許多耶穌的比喻,其中最吊譎、最經典的,首推「有人打你的面頰,也把另一面轉給他」(路六29)。當然,這章節不應單單按照字面意義解釋。耶穌藉此道出基督徒應時刻懷著愛人如己的廣闊襟懷,更暗示自己日後為洗滌世人的罪過,甘願被釘在十字架上死的犧牲精神。
耶穌多次施行奇跡:例如加納婚宴(若二1-12),治好癱子(若五1-15),五餅二魚(若六1),使瞎子復明(若九1-11),使拉匝祿復活(若十一17-44)等等,凡此種種,看來神秘莫測,然而,劇中男主角在信仰上的歸化又何嘗不是奇跡?
劇中男女兩性之設計
公元一世紀中葉的羅馬帝國仍保留著以戰俘作為奴隸的陋習,男女的社會地位非常懸殊,女性只是一種工具,從屬於男性,被販賣作為性對象或奴隸,沒有半點自主權或獨立身份。劇中的女性看似屈服在男性之下,實則駕馭一切,例如女主角性格勇敢堅定、不甘受制於命運,奮起反抗,且處處牽制著男主角,她的言行更促成了男主角歸化。
另外,工於心計的皇后,權力雖比不上尼祿王,卻唆擺他將焚城的惡行推卸到基督徒身上;她為求得到男主角的歡心,不擇手段,將眾人玩弄於股掌間,實在不容小覷。
討論問題:
- 當你身處危難時,面對公義和生命,你會如何抉擇取捨?
- 你是否相信天地萬物有主宰?為甚麼?
- 你相信「奇跡」嗎?為甚麼?
- 你認為目前香港在民主、自由、公義、平等各方面發展如何?請舉實際例子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