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小海星

期數
3725
刊登日期
2015.07.10
作者
余嘉慧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12 日

曾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老人在海邊把一個又一個擱淺的小海星拋回海中,有人好奇的問那老人說:「老人、老人,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小海星擱淺在海灘上,你根本就幫不到甚麼,你這麼努力有意義嗎?」 老人說:「也許我的力量很微少,改變不了世界,但對於那些被救的小海星,卻是生命的改變。」

緊急寄養是社會福利署資助的一項服務,在香港已二十年有多了 。這項服務是協助那些因家庭出現突發問題而缺乏照顧的兒童,由寄養社工因應需要安排他們入住緊急寄養家庭。這群家庭就像避風港一樣,隨時預備為孩子提供一個暫時穩定安全的居所,避免孩子因受家庭危機影響以至無處容身,保護孩子面對家庭突如其來的風風雨雨。 而孩子就好像故事中的小海星,極需要如慈祥老人般的家庭伸出援手,提供一個臨時的「避難所」,為這些風雨中的小海星,遮風擋雨,好等風雨過後才返回自己的家。

近年來,香港社會轉趨複雜,家庭的支援也轉趨薄弱,如發生突變而影響小朋友的照顧的話,家長也實在徬徨無助。緊急寄養服務此時候就發揮其特別的功效,這些年一直為有需要的家庭及兒童在危急時提供適切照顧。

作為緊急寄養服務社工的我,接到轉介後便要分秒必爭,盡快找一個合適的家庭,安頓孩子。當中更甚的是一些曾見報的家庭慘劇、虐待兒童個案、以至被遺棄的兒童,都是服務的主要對象。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個案是一名五歲的小女孩,目睹父親斬死母親後跳樓自殺的過程,慘劇後被警方送到醫院,後來再轉到緊急寄養家庭。試想小女孩一下子頓失所靠,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對成年人來說也很難受,更何況是一個小人兒!一個弱小心靈既要面對家庭巨變,亦要適應新環境,心情何等沉重、難受。幸好她得到寄養家庭的悉心照顧,很快便適應下來。後來經心理學家評估後,發現慘劇並未對女孩造成太大的陰影,小女孩能夠得到健康成長的機會,在受傷中慢慢復元。

曾有機會與寄養家庭分享他們參與服務的原因,大致上都是因為本身喜歡孩子、因子女已成長而多了空餘時間及希望一家人參與一些社會服務。有一點他們也不約而同地表示的就是「施比受更有福」 , 既然家庭有能力幫助別人,他們都希望身體力行,開放家庭、分享温暖。一位來自公教家庭的家長曾分享因她相信每個人也有天主的召叫,所以她深信成為寄養姨姨去照顧一群需要被照顧、被愛的小孩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現在,寄養姨姨每逢主日都會帶寄養小朋友參與主日學及感恩祭。因着信仰的影響,孩子由一個喜歡鬧情緒、反叛的兒童轉變為一個温和、乖巧的小女孩。所以這正體現了聖經所說「愛裡沒有懼怕」,天主叫我們所付的擔子不會過於我們所能承受。透過服務,我們會學懂感恩。耶穌亦曾提過,凡照顧弱小者的,就如照顧祂,所以她會視每位小朋友也如小耶穌一樣。

德蘭修女曾說過:「不一定要做甚麼偉大的事,用心做好小事。」行善,不一定要做大慈善家,就算是行善的小事,只要我們用心做就好了。德蘭修女所指的用心就是愛心,她說:「我們無法在這個地球上做大事,我們只能帶着大愛來做小事。」

所以家長們,大家不妨考慮一下付出自己的愛心,参與這個服務,作為對主的奉獻,並在生活中活出信仰,愛主愛人,成為地鹽世光,更能肖似基督。

 

• 香港家庭福利會供稿      
作者為該會寄養服務社工
查詢 24979079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