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兩個晚餐
最近香港有關機構舉辦「光.影——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大師.卡拉瓦喬」展覽,首次在亞洲區展出世界馳名油畫《以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圖一)。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是一位意大利巴洛克時期的畫家。
這幅油畫是從意大利米蘭布雷拉畫廊借出的作品,免費公展為期一個月。畫作內容是耶穌復活後,在一個名叫離耶路撒冷不遠的以馬忤斯的小村莊向兩位門徒顯現,耶穌拿起餅擘開遞給他們,此時門徒才認出耶穌來。
由於這幅名畫彌足珍貴,運送過程保安森嚴,來回機途中,名畫必須被存放於特別機艙裡由專人看守,以策安全。展出期間放置在有溫度調節的玻璃箱內,保持著氣溫攝氏廿二度及濕度百分之五十五。展出完畢後,名畫歸還給布雷拉畫廊,並要進行徹底清理及除塵工序,放置在通爽的地方一段時間,才可繼續展出或貯藏。
去年復活節,我曾到過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看過卡拉瓦喬的同名畫作。同年暑假,前往米蘭布雷拉畫廊,巧合地也看到卡拉瓦喬的同名畫作。我當時大惑不解,為何一幅「同名畫作」在短短幾個月分別在倫敦和米蘭展出?後來才知道畫家畫了兩幅《以馬忤斯的晚餐》。
倫敦展出那幅原創於一六○一年(圖二),畫面背景漆黑影子,一束聚光打在穿紅披的耶穌身上,像舞台燈光效果,使祂成為整幅畫的重心。桌上的食物都描繪得細緻真實,包括麫包及酒象徵感恩聖祭、煮過的雞肉和熟爛的生果象徵死亡,以及石榴表示復活。
今次在本港展出那幅油畫是一六○六年的作品,畫面背景漆黑一片,只有微弱燈光射向耶穌的半邊身體,顯得祂神情憂鬱哀愁。桌上只剩下麫包和水,室內布置殘破貧乏,氣氛神秘安寧。光暗對比強烈,人物臉部皺紋、衣布褶紋都畫得一絲不苟。
兩者構圖相若,但前者色彩亮麗,人物的動作跨張和表情變化多端;後者暗褐沉鬱,人物臉容憔悴,動作偏向靜態。為何這兩幅「同名畫作」氣氛差別那麼大?一六○六年,性情暴躁的卡拉瓦喬在一次衝突中誤殺了人,因逃避死刑而展開顛沛流離的生活,壓抑已久的情緒在後期的作品中展現出來。
無可置疑,耶穌有兩個難忘的晚餐,一個是與十二宗徒臨別時的最後晚餐,另一個是復活後與兩名門徒在第一次晚餐顯現,這「兩個晚餐」究竟有何寓意?耶穌復活後,曾多次在不同地方向門徒顯現,門徒反應不一,有懷疑、有遲鈍、有拒絕,甚至認不出耶穌來。
在以馬忤斯的晚餐那兩位門徒,其中一位是克羅帕,他不是十二宗徒之一。
然而,卻比十一位宗徒更先見到復活的主。也許,耶穌讓我們知道,祂所選的門徒不是信德堅強的人,像我們一樣,會有憂慮和恐懼。只有耶穌所賜予的平安,我們飢渴的心靈才得飽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