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定劇社懷舊歌舞劇
(本報訊)信徒善會「思定劇社」將演出懷舊歌舞劇《香江歲月情》,帶領觀眾回到六十年代人情味濃厚的香港,從而反思如何憑著信仰去拉近現代社會中的人倫關係。
《香江歲月情》將於八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五場,內容講述兩名六十年代成長但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時移勢易,本來物質匱乏但互助互愛的年代似成過去,他們在面對人生挑戰並陷入迷失之際,反思信仰的意義。
監製兼演員宏潤梅八月一日對本報說:「早在四、五年前,我們已有創作懷舊歌舞劇的念頭。」她表示一直有教徒提議劇社演出歌舞劇,可惜苦無合適機會。適逢她有次邀請舞台藝術工作者黃嘉威為劇社主持工作坊,認為他在舞台上很有功力,遂就主動邀請他擔任此劇導演和編劇。
是次演出台前幕後近五十人,約一半演員並非教徒。排練次數亦破了思定劇社紀錄,每星期排練六晚。宏潤梅期望此劇可以吸引教徒及其他戲劇愛好者欣賞,達到戲劇福傳的效果。
身兼導演及編劇的黃嘉威雖然不是天主教徒,但他亦有留意思定劇社的演出。他說:「以往思定劇社演出很多聖人故事,比較嚴肅一點,今次我想嘗試用輕鬆的方式吸引多些觀眾。」
獲思定劇社邀請後,黃嘉威即意屬故事背景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六十年代,他隨即搜集資料,與年長一輩傾談,也到圖書館閱讀舊報紙等。歌曲是音樂劇必不可少的元素,黃嘉威為此劇挑選二十五首歌曲,而大部份都是耳熟能詳的六十年代舊曲。
六十年代貧窮社會 反思當前人際關係
本來黃嘉威打算全劇只講述六十年代的故事,最後卻決定加插一場發生在一九九七年的戲。靈感源自一年前與演出顧問夏其龍神父的會議,他說:「夏神父當時說:『六十年代,每個人都好窮,沒有甚麼物質,但社會很有生氣,只要你肯勤奮,就會有希望和將來。』聽到夏神父這番話,我就想到現代人雖然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卻好像沒有甚麼方向,人生更加迷失。」
談到故事為何以一九九七年作結,黃嘉威希望從這大時代反思人倫關係:「回歸前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剛好亦是機會遍地的時代,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逐漸疏離,各自賺錢,似乎物質已經取代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
「香港做過不少懷舊音樂劇,但這次我要與別不同,以香港人的情懷和艱辛,對比今日的疏離,反思我們失去了甚麼。」黃嘉威肯定信仰能在迷失之中給予人方向。
教徒吳志浩飾演男主角阿輝,這位教育工作者認同戲劇福傳的理念,甚至將理念實踐到自己的學生身上。「此劇有演員是我學生,亦是我代子,帶他參與戲劇演出是推廣福傳的機會。」
故事中的阿輝原本熱心助人,但在世途上遇到不少挑戰,信念受到衝擊。吳志浩形容,這角色寓意每個教徒都有機會遇上迷茫,「這巨大衝擊可以撞破你的價值,在迷茫的一刻你會怎樣?」
教徒陳雋騫飾演另一位男主角,與阿輝關係密切。他說這部劇不會硬銷信仰,留到最後一場戲才說道理。陳雋騫歸功於編劇:「黃嘉威不是教友,他所編的劇能從日常生活中帶出道理。無論觀眾是否教友都會容易消化。」
本身在聖瑪加利大堂擔任司琴的陳雋騫同時擔任此劇的音樂總監,他上半場的故事發生在花花世界的香港,音樂大量加入鼓樂,載歌載舞,隨着故事發展,下半場則透過弦樂來營造低沉的氣氛,營造強烈對比。(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