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借助藝術 從信仰探討死亡

期數
3711
刊登日期
2015.04.03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05 日

(本報特譯)宗教一直借助藝術這深刻的方式去描述死亡,因此,歷來都不少以「死亡象徵」(memento mori)為主題的畫作。

「死亡象徵」的概念隨著基督宗教發展而轉變,西方社會強調末世論,即中世紀黑死病於歐洲肆虐時大行其道之際,很多圖畫均以紀錄死亡、天堂及地獄影像等為主題,其時這些畫作集中於描繪死亡是破壞和生命的盡頭。

維多利亞時期側重於描繪死亡猶如重生,並延伸至永恆的生命;到墓地拜祭、為死者祈禱等畫題比較刻上碑銘的頭骨、撒殫在彌留者床下等候這些死亡影像更為常見。再者,維多利亞時期這個主題能起著道德教化作用,讓人預備其死亡,即死亡是與創造者及審判者會面的準備,又或是「打完這場好仗」後在睡夢中自然和平地去世。

最能夠代表「死亡象徵」的圖像莫過於骷髏頭骨,其他較常用的標誌包括沙漏、死亡天使、手持鐮刀的死神及墳墓中朽壞的屍體,寓意「死亡威脅著每個人」、「自然定律」、「凡有出生,必有死亡」,藝術家亦把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及其亡夫的故事畫成家傳戶曉的作品。

而鮑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一八五九年的一幅畫作是其中一幅維多利亞時期的最佳作品,它集中描繪生者在墓前陪伴死者,用意是鼓勵教徒為離去的靈魂祈禱,讓亡者聽到生者的祈願,這正正切合教會的「諸聖相通功」,即基督信徒,包括現世旅途中的人、身處煉獄者及天上聖人的彼此共融。

一些墓誌銘甚至會刻上對逝者在天堂為生者禱告的要求,如「為我們祈禱」,及為親人祈禱;又或生者期望亡者開展新生命,如「安息」、「天主讓你重生」等;相反,有一些墓誌銘以亡者角度要求在世者為他們祈禱,例如歿於主後二世紀末的夫黎基雅省耶辣頗里主教阿帕爾削(Abercius)的墓誌銘刻道:「請所有看到這裡(刻文)的朋友為我祈禱」。

誠然,死亡主題畫的魅力來自其宗教關鍵角色,它結合宗教及藝術,從而令兩方面皆不再討厭死亡。為信徒而言,死亡的描述不再是生命完結的可怖影像,而是對永生賞報的希望。「死亡象徵」的形象亦促使觀賞者思考最切身的問題、神學與哲學永在尋找的答案:死後可有永生?

 

來源:羅馬觀察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