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少數族裔服務

期數
3729
刊登日期
2015.08.07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8 月 09 日

少數族裔由於文化的差異,與華裔人士相處的時候,可能會產生文化衝突。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多年來致力推動社會人士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提升華裔人士對少數族裔的文化敏感度,共建一個不分種族、彼此尊重和包容的社會。

若我們能認識一些少數族裔文化及在港居住的背景及歷史,有助增進對他們的了解及接納。不同族裔人士所信奉的宗教,往往反映在生活細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節日、習俗及飲食習慣。

文化傳統節日方面,本港大部份巴基斯坦裔港人都是伊斯蘭教徒(穆斯林),他們須按照伊斯蘭曆法遵守齋戒期(Ramadan),整整一個月(伊斯蘭教教曆的九月)從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於伊斯蘭教教曆十月初開齋,故稱開齋節(Eid-al-Fitr)。此外,有很多印度裔港人及尼泊爾裔港人,他們信奉印度教,每年十月至十一月份期間的燈節(Diwali)是印度教的重要節日,信奉錫克教的印度裔港人也會歡度這個節日。

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裔港人在其傳統節日時,均會穿上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例如巴基斯坦人不論男女大多穿「瑟爾瓦」(Shalwar,或印度人稱為 Salwar),長褲配「卡米茲」(Kameez)上衣。印度的「紗麗」(Sari)是印度最有特色的國服,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尼泊爾裔男士亦經常戴上尼泊爾特色帽出席各種場合。

飲食習慣方面,南亞裔人士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例如穆斯林只吃清真(Halal)食物,吃豬肉是禁忌,其他肉類也須誦經後經指定程序處理方可食用,每頓餐多以咖喱(Curry)食品,如咖喱角(Samosa)、 炒飯(Biryani),配以薄餅(Chapati)伴食,美味可口;印度人部份信奉印度教,牛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故此亦不會食用牛肉,部份教徒更是素食者。尼泊爾的餃子(Momo)有多種選擇,同時非常可口。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每年均舉辦跨文化匯演,以開齋節及燈節兩大節日為慶祝主題,配合不同文化表演、南亞裔食物及民族服飾攤位、體驗遊戲等,促進少數族裔與社區人士彼此認識、互相尊重及欣賞。

此外,「文化醒覺訓練」計劃更是深度走進南亞裔生活圈子的工作坊,內容包括了解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文化以及他們在港的境遇及社會融入現況等。透過不同主題的體驗活動,期望能在促進華裔與非華裔港人的彼此了解及尊重,從而提升主流社會的種族接納程度。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