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會獻身生活年

期數
3732
刊登日期
2015.08.28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5 月 11 日

本年為普世教會的「獻身生活年」,各地教會都有活動以推動獻身生活。本專頁兩篇文章,分別闡述修道人老化,以及獻身生活的種種挑戰與機遇,課題集中於東亞教會的大中華區、韓國、日本,以至東南亞一些地方。——編者

修道人口老化  影響東亞教會未來

(天亞社訊)在世俗社會的種種挑戰下,東亞地區的天主教會面對聖召減少和修會或傳教會老化的問題。而在中國大陸,政治因素更削弱度獻身生活者的喜樂。

大中華地區修會:

修會在中國大陸一直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外籍傳教士自一九四九年被陸續驅逐出境,直至七十年代後期宗教活動再次恢復,修會在國內可說是已不復存在了。

自此,國內再沒有政府承認的男修會,而國際修會也被禁止建立會院或團體。再次進入國內服務的國際修會多抱著小心翼翼「只能做不能說」的態度,避免當局指控為外部滲透勢力。

故此,國內男修會會士的實際數字難以考證。然而,有些國籍主教和神父是修會會士,卻又是個「公開的秘密」。在出國留學的神父和修女中,一般相信部份已秘密加入了國際修會。

至於國內的修女,據香港教區聖神研究中心的統計指出,在二○一一至一四年間,國內「地上」和「地下」教會團體的修女總數由五千人稍為減少至四千七百八十人,下降百分之四。

自七十年代起,復會或新成立的女修會大部份是屬於教區的。近年至少有兩個女修會因與主教有矛盾而被解散,凸顯了女修會缺乏獨立能力的問題。

而培育不足和未透徹理解修會神恩,對修女們同樣形成挑戰。

在華東地區服務的德蘭修女對天亞社說,一些修會對會祖的神恩認識不夠,看到其他修會的神恩不錯,就將它結合到自己的修會,從而把自己修會的神恩模糊了。

另一位修女佳蘭與其他幾位修女在近年一起發暫願,但時至今日,只剩下她一個人。她解釋:「我們在修院的培育都比較側重理論,沒有實際經驗,當獲派到堂區獨自面對困難時,就有點吃力。而且現在教友教育水平提高,我們有時候也難以應對。」

這位年輕修女又說,雖然有些與她年齡相若的青年參加聖召營,「但她們覺得修道生活很苦,就給嚇怕了,因為她們無法在我們的身上看到喜樂」。

方濟會前任中華省會長、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對天亞社說,大中華地區的教會和聖召都受到世俗社會的影響。

他以中國教會為例,「聖召二十年前好像很蓬勃,但現在,尤其二千年過後,聖召少得很快、好急」。

位於武漢、覆蓋六個省的中南神哲學院在二○一三年僅錄取六名修生,而覆蓋三個省和一市的四川修院只招收到兩人。晉牧前不時到訪內地的夏主教解釋,聖召減少的現象除了關乎一孩政策,「另一個原因是,有些人希望修道,但後來發現要與政府打交道,要兼顧太多其他事務,最後便放棄了」。

九十年代晉鐸的若瑟神父認同政治因素影響教會。他說:「很多神父像我一樣,祝聖後就再沒接受持續培育。儘管全國修院提供進修課程,但北京的政治氣氛讓很多人都不想去。另一方面,國內其他的持續培育途徑少之又少。」

在大陸以外的華人天主教會,香港、澳門、台灣的外籍神父比國籍的為多。以香港教區為例,國籍和外籍神父分別是六十八人和一百六十三人。

在台灣,在約一百個修會中,會士人數共約一千五百人,為當地教會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換句話說,每二百位教友當中才有一位修道人。

不過,因台灣的本地修女比較多,故此把外籍傳教士的比例拉低至百分之四十。

南韓修會:

在東亞區的南韓教會被視為成長中的教會,天主教徒人口持續上升,去年達五百五十萬,佔南韓總人口百分之十點六,教友比例在東亞區最多。

據統計,截至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南韓共有一千五百七十四位男會士,以及一萬零一百六十位修女。雖然該統計顯示,新神父和修生人數只有輕微下跌,但女初學生自○四年起,卻出現達三成的驚人跌幅。

對於聖召下降,韓國外方傳教會總會長金容載神父說,出生率下降,加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影響青年的想法,「修道生活對他們來說很辛苦,沒自由、沒私人空間、生活規律嚴格,在這氛圍下青年不會想到要過團體生活」。

他又說,新一代的修生,會想保持一點自己的東西、私人的時間。過往,大家做事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修會而犧牲自己。現在就不同了,「工作」以外會想保持一點個人的喜好。過往長上要會士做甚麼時,大家都會服從。現在的長上會多了考慮,因為有可能被拒絕,需要多花時間去商量。

日本修會:

至於日本,據當地文化廳二○一三年十二月的統計,神道教徒有九千一百多萬,佔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而基督徒只有二百九十多萬,佔人口百分之一點六。

與社會所面對挑戰一樣,日本的修會也面對成員老化的問題。在一九七五年時,近二千名神父的平均年齡為五十歲,而在二○一四年,不到一千名神父,平均年齡是六十五歲。

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主教團去年向非常規世界主教會議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有些年輕人愈來愈視教會為老人俱樂部。主教們也辨識到,神父和修道人須在培育期學習第二種語言來應付牧靈需要。

 

獻身生活的挑戰

(天亞社特稿)貌修女(Margaret Maung)沒有穿著修女會衣,而是穿上稱為「籠基」的緬甸傳統筒裙和一件樸素的上衣。

經驗教導她,就算表達其信仰時,也要欣然接受緬甸的文化服飾。

貌修女表示:「在接觸人的時候,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她屬於緬甸的欽族,有三十多年的傳教經驗。

貌修女為貧窮婦女服務,尤其是在緬甸南部的伊斯蘭教徒及佛教徒。她的修會嘗試教育婦女認識人口販運及艾滋病(愛滋病)。為她來說,教育婦女謀生技能是「新福傳」的一部份。

這位緬甸聖母傳教女修會省會長指出:「我們從來不會跟人談論宗教,而是透過我們的善行,向非基督徒見證我們的信仰。」

亞洲主教團協會的成員這星期齊聚泰國,以「從事新福傳的獻身生活」作為研討會的主題。

這個會議對東南亞男女修會的成員是個重要時刻。在這個地區很多的地方,修會人士經常站在教會傳教工作的前沿。然而,男女修會的成員卻發現自己的生活及使命正面臨一些新挑戰。

除了菲律賓及東帝汶外,東南亞的天主教徒在他們國家只佔少數,大多數人信奉其他宗教。

擔任亞洲獻身生活學院主任的聖母聖心愛子會卡尼朗神父(Samuel Canilang)指出,正如制度化的教會本身,在這個地區的修道生活仍然被視為是外國的或西方的。

他說:「它仍然需要證明它具有『亞洲特質』。」

耶穌會基隆格神父(Jose Quilongquilong)表示,二○一五年為「獻身生活年」,是一個可以讓修會人士反省他們的「角色、生活方式及使命」的機會。

這名馬尼拉羅耀拉神學院院長問道:「我們現時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有甚麽角色?我們在亞洲作為修會人士有甚麽角色?」

為他來說,在一個「世俗化、個人主義及自主」的世界,修會人士具備「先知」的角色。他說:「我們在如此眾多挑戰的環境中宣講基督。」

從歷史教訓中學習

他說今天菲律賓僅僅有超過七千三百名神父。在大約二千三百名修會神父中,約有一千三百名是菲律賓人。

菲律賓直至最近才能宣稱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不過,德拉羅撒神父爭論說,數目眾多的外國修會會士,意味著這個國家仍是一個傳教區。

更新

印度尼西亞自一九六二年成立主教團以來,就開始有人加入鐸職,而且投身獻身生活的男女不斷增加。

不過,擔任印度尼西亞修會會長聯會主席的方濟會士蘇納爾科神父(Adrianus Sunarko)指出,大部份修道人都年近五十歲,而年輕人追求修道生活的數字正在下降。

不過,年輕人參加教區修院的數量已經有所增加。

印度尼西亞有約二千名教區神父,當中有很多是年屆三十歲以上。在最近幾年,地方教會每年約有三百人獲祝聖為神父,與此同時,有至少二千五百名修生在十四間總修院接受培訓。

政治改革、修會成員下降?

越南的情况就完全不同。耶穌聖心會的阮友文神父(Nguyen Huu Van)表示,越南的聖召正蓬勃發展,尤其在越南的北部。

阮神父指出:「我們有很多神父。單在一個教區,就有二百名神父,而每年約有二百名修生。」

不過,儘管修會人士在越南歷來都具有聲望,但在今日的環境卻受到嚴格的控制。

阮神父表示,大部份修會人士都只限於從事慈善工作,例如在孤兒院、安老院工作及向兒童教授教理。

 

兩稿全文見天亞社網站

《按圖放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