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甜蜜

期數
3666
刊登日期
2014.05.23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5 月 25 日

當你遇上了一位讓你傾心的人時,你會不顧一切跟隨著他。今日的「追星一族」便是一例!他們可能不太追求內在的充實,只渴望感觀的滿足!因此,在感觀的滿足後,內心仍然是空虛的!

門徒跟隨了主耶穌已有三年的時間,對這位他們傾心的師傅亦有不少的經驗。祂派遣了他們出外宣講福音、他們見證了主耶穌所行的奇跡、所講的道理。所以,當主耶穌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愛我」(若十四15)時,他們的內心已湧出一股對這份愛的回應。但是,主耶穌仍然鼓勵他們遵守誡命。因為當門徒們面對世界的挑戰時,他們將要面對自己的恐懼、世俗的空虛、社會的否定。然而,若他們堅守不屈,「父必會賜給他們另一位護慰者,並永遠與他們同在」(若十四16)。

主耶穌所要求的,就是:「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十三34)。這是一份愛的印證,為使護慰者能寓居在我們心內。正如人從愛的邂逅開始,他們一直學習愛,直到一天,他們覺得準備好,他們便會作出愛的承諾:作為夫婦愛的盟約、作為父母愛的承擔、作為一位基督徒愛的見證。他們能如此放心大膽地作出如此愛的回應,是因為主耶穌許諾「真理之神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若十四17)。

主耶穌曾向尼苛德摩指出:「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你們應該由上而生……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三57—8),「由上而生」是因天主的啟迪而藉聖洗聖事而成為天主的子女。所以,這愛的交流是天主的主動,人的積極回應使整個經驗達致圓滿。主耶穌亦指出:「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若三8),基督徒在這互愛的推動下,能放下自我的包袱,聽從聖神的指引,回應天主的派遣。從人性而言,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人傾向追求安全感,亦較著意將安全感建基於自我能控制的範圍內。但從屬靈的角度,我們卻應相信主基督,祂必然會給與我們所需要的恩寵。

主耶穌向我們保證:「我必不留下你們作孤兒」(若十四18),祂會派遣「護慰者」臨在我們中間。「護慰者」的字義可解作「那答覆者」;那麼,天主必回應弱小者及有需要者的呼聲!試想:一位母親就是孩子的「護慰者」,她必看護自己的小生命;因此,當我們每次體諒他人的需要而對他們的呼求作出回應時,我們便成為「護慰者」,正如主耶穌是我們的「護慰者」一樣。

天主聖神一方面可以是一種神聖的能力,以「風」和「氣」的形態表達出一份內在的熱情、熾熱的愛火,啟發並推動我們回應天主的邀請;但另一方面祂是我們的「護慰者」:愛護著、持守著我們,並寓居在我們內,如同我們生活在天主內。因此,天主聖神作為「護慰者」,祂給予我們新的力量及仁愛為能完成天主的使命。

 

若我們是近人的「護慰者」,我們必定能體諒他人的需要,關心他們,分享他們的喜樂與憂慮、祝福與痛苦,讓那些被遺棄、被拒絕的兄弟姊妹,因著天主的仁慈及憐憫而重獲生命的尊嚴和權利,分享他們應享用的一切。主耶穌說:「世界看不見祂,也不認識祂;你們卻認識祂,因為祂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若十四17),這正是因為「護慰者」所帶出的悲天憫人之心,與世界的「個人主義」勢力是抗衡的。如果我們對這股勢力妥協,我們便不能生活天主給予的誡命。因為,主耶穌給予我們的誡命完全是互愛的誡命:應彼此服務、應慈悲寬宏、應生活共融、不要批評判斷而要寬恕、要生活真福精神、並要彼此「洗腳」。如此,雖然是要面對很多挑戰,但當我們努力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時,便能品嘗到天主在我們內的溫馨及甜蜜,「這份隱藏的甜蜜,是祂起初就為那些愛祂的人所保留下來的。」(聖佳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