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廿五周年研討會

期數
3667
刊登日期
2014.05.30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01 日

(本報訊)多個基督徒團體在「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前舉行研討會,分析當年八九民運與今日兩岸三地公民運動的發展。

研討會由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及多個基督徒團體合辦,五月二十一日在九龍佑寧堂舉行。

講者之一、有二十年採訪中國新聞經驗的資深評論員潘小濤指出,六四事件影響他至今一直關注中國自由的狀況,讓他反思公民覺醒的重要。他指出,中國異見人士多年來在公民運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近十多年間,他們受到各種原因如被囚禁、或已送往外國而被迫脫離公民運動。

潘小濤認為中國公民運動的發展,取決於公民的覺醒程度、政權的打壓程度,以及外界聲援三方面,但「隨著中國近年的掘起,外援作用顯得更小。」他對目前中國公民運動的前景感悲觀,「中共利用資源打壓不利勢力,包括公民運動、宗教活動,已走回九十年代時期的狀態。」

另一講者、資深評論員劉細良論及香港民主發展與公民運動時指出,早在五十年代起香港已出現公民運動;七十至八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在社會發起居民運動、地區組織等,目的是培養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他說,英國人善用管治技巧,令當時的公民運動不能成為主流。

然而,回歸後,中央期望港人要接受「一中帝國」的重建進程,劉說:「中國要港人認同中國發展模式,重新建立國民身份。」劉指這情況令香港出現了公民、民主、社會運動的分歧,其問題已不在於二〇一七年普選提名不符合原則的要求,而是港人能否接受「中國模式」,普選只是港人面對中國權力的其中一種衝突。

劉細良說近年在維園舉行的六四燭光晚會人數愈來愈多,這燭光代表著港人身份,港人可以在中國管治的土地上燃起燭光,公開表達對六四追究責任的心願。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分享台灣「太陽花」行動對香港公民運動的影響。曾留學台灣的陳氏說,台灣大學生的「三一八反服貿」佔領行動對香港公民運動有所啟發,他舉出台灣「佔領」行動的四個方法予港人參考,包括非暴力、後援會、民主決策及多元化。

面對三地的公民發展情況,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教會顧問夏其龍神父回應時說,上主賦予人生命和幸福,信徒要致力堅持及珍惜。

他說,從中港台三地發生過的公民運動中,反映出人對民主的追求,也看到參與者以上主賦予的尊貴「禮物」去守護人的尊嚴,「這禮物就是自由意志,使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並甘願組成家庭、民族、國家的團體。」

 

夏神父說,「六四」經歷了二十五年,這個「民主夢」並不是「夢」,而是「對民主的堅持」,「堅持接受上主給我們的恩賜,那恩賜是讓我們成為擁有獨立及自由意志的個體,去爭取生存和幸福。」他強調民主不應只在夢中出現,在生活中不論甚麼處境也應堅持下去。(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