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福音而生活
從那裡開始,在那裡完成!按瑪竇記載:主耶穌復活後在世上的最後歲月,是發生在加里肋亞。加里肋亞是主耶穌傳教生活的開始,祂在那裡成長、祂在那裡召叫首批的門徒: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瑪四18—22)、祂並且在那裡開始宣講天國的喜訊:「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旦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皓光…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瑪四12—17)。加里肋亞充滿著主耶穌和門徒的生活經驗。門徒們因著主耶穌的邀請,改變了他們的生命:「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祂」(瑪四19)。在這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主耶穌就是默西亞:「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6)。這份與主同在的經驗是寶貴的、但卻短暫,三年的時間並未能完全強化並堅定門徒的心志!面對挑戰時,他們都撇下主耶穌逃跑了!(瑪廿六56)在復活主顯現的驚訝中,他們中有人還是心中疑惑(瑪廿八16)!因此,主耶穌給予他們一份保證,以強化他們的心志:「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瑪廿八18),這裏反映了達尼爾先知所講述有關人子的王權:「我看見一位相似人子者,乘着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萬古常存者…他便賜給似人子者統治權、尊榮和國度……祂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祂的國度永不滅亡」(達七13—14)。
但是,主耶穌在行使祂的王權時,卻是以一種謙遜、聽命的態度:「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祂……」(斐二8—9),十字架奧跡成為了人類得救的記號,這木架並非一次沉重的失敗,而是一項光榮的勝利。因此,復活主更藉此給予門徒一份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廿八19)。為接受這份使命,門徒需要心靈完全的皈依,他們憑著信德接受這份使命,便要因為愛而犧牲,因為主耶穌是在十字架的殉道中戰勝了世界:「你們都在其中喝罷!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瑪廿六28)。
因此,作為主耶穌的門徒,並不止於皈依的那一刻,而是一生的回應。這就是說:聖洗聖事並非一張天國的入場劵,而是藉著洗禮,我們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依從福音而生活。主耶穌要求門徒:「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廿八19)甚麼是福音生活?在教會的眾多聖人的典範中,聖方濟是其中一位較為突出者,他在遺囑中如此說:「至高者親自啟示了我:應當遵照福音而生活」(方濟遺囑14)。聖方濟生活徹底的貧窮、謙遜,為能肖似基督而渴求進入祂被釘的痛苦中,主耶穌因而恩賜祂的聖傷並進入祂的美善。他這份對聖言的熱愛,使他能在生活中完全活出福音的精神,經驗到「與主相偕」的喜樂。其實,從聖方濟的經驗、及所有聖人成聖的經驗中,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主耶穌完全的降服。若我們的生活仍有所堅持、仍有所執著,我們便不能親嘗主愛的甜蜜、未能體會主在我內的溫馨,只覺得自己在孤軍作戰,而作繭自困!若我們能降服於主,我們更會不隨從私意,而以開放的心懷接受聖神的帶領,並經驗主耶穌的親臨,正如祂所許諾的:「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20)
其實,「福音生活」並非只是在個人的層面,亦應包含在家庭、社會經濟、文化的層次上。若國際間的困難及挑戰能以愛德為前提,放下個別的歧見,能透過交談、對話,並以謀求人民福祉為一切政策的依歸。那麼,無論是任何宗教、文化,最終也能生活出主耶穌「彼此相愛」的大同理想,亦是祂升天時的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