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聖保祿修女金寶珠金禧

期數
3731
刊登日期
2015.08.2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8 月 23 日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金寶珠修女入會五十年來,她的傳教足跡踏遍非洲、南美洲、澳洲等地,她說:「若不是天主召叫,我所作的一切無法成事。」

香港出生的金寶珠(Mary Peter Gomeze),有一兄一姊,兒時就讀嘉諾撒聖心學校及書院,中學畢業後到羅富國教育學院升學。

金寶珠分享她的聖召時說:「我的聖召有如保祿宗徒,是忽然之間感受到的。」她就讀教育學院時,曾被派到聖保祿學校實習,一位修女見到她時,就認定她將會是聖保祿的修女之一,「當時這位修女沒有向我說她這份感覺,直至我成為修女後她才與我分享」。

完成師範課程後,金寶珠到玫瑰崗學校教學一年,翌年轉到聖保祿學校(小學部)。有一天,該校的修女帶她會見兩位從總會來港的外籍修女,「臨別時,其中一位外籍修女向我說:總會長很喜歡你,六月在羅馬見。就這樣,我加入了修會」。她只在該校任教一年,便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到羅馬的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望會,六五年二月入會。

加入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後,金修女一直在羅馬及法國等地接受培育,至一九六七年宣發初願後,修會派她到非洲喀麥隆傳教,「這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在當地擔任英文科教師」。說也湊巧,金寶珠修女的父親擁有非裔血統,母親是中、英混血兒,

在喀麥隆先後服務十七年的金修女,早已融入當地生活,平日她會穿上當地的服飾赤腳步行,試過吃白蟻、大象、蟒蛇、海龜等一般城市人無法想像的食物,更不時與村民一起耕作;她所教的學生,不少來自貧窮家庭,金修女希望透過良好和完善的教育幫助他們脫貧。

自言對藝術不感興趣,沒有繪畫天分的她,卻在喀麥隆校舍的牆壁、小堂的玻璃窗花等地方留下她的畫作,「那裡的孩子沒手帕或面紙抹手,煮食及飯後,雙手的污漬常弄污白色牆身,令我每週也要重新塗上白油漆」。後來她想到在牆上繪畫,學生見狀十分欣賞並加以珍視,直至現在這些畫作仍然保留。

在非洲傳教期間,她曾於一九七O年回港以照顧當時患病的父親,同時在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教書,至七二年在港發永願,其父同年離世,她便重回喀麥隆。

一九八六年,她派到南美洲的法屬奎亞那(French Guiana)教學七年,再轉到澳洲逾九年,跟隨當地神父服務澳洲人,包括長者、被遺棄街童,並照顧嬰孩等,「我成為他們靜默的陪伴者,當有長者無人照顧,我便會去陪伴他們」。

金寶珠修女二OO六年回港後,繼續在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學校教學,直至去年放下教學工作。過去九年間,她是兩個聖母軍支團的神師,她說,學生參與支團服務,影響她們的信仰,有些主動帶領同學認識天主、服務祭台等。

金修女的召叫緣起香港,但以海外傳教士服務作回應,多年的傳教經驗,她明白「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重要,認為只談福傳不足夠,應以身體力行,服務貧苦的人,才是為天主作證的最好方法。(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