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後代一個怎樣的香港?
大家看到這一個標題,可能覺得似曾相識,的確,這是按教宗方濟各最近發出的新通諭《願祢受讚頌》的核心思想而引發的二次創作,雖然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以新通諭為本,但本文是因新通諭有感而發的。教宗有感於生態破壞,物種滅絕,氣候劇變,人類社會彼此壓迫,冷漠不仁,地球前途岌岌可危,因而振臂一呼,要求「改弦易轍,關愛我們共同的家園」、「生態皈依」、「鼓勵坦率和透明的辯論」,重建以公益為核心的基礎。同樣地,今時今日的香港,何嘗不是危機四伏,前路茫茫,許多我們一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其實都被逐漸蠶食,不知不覺間消失無形,有誰又會想到自稱現代化大都會的香港竟有食水污染問題,這一點竟與新通諭中的一個論述出奇地相似:「享有安全可供飲用的水為人的生活是必須的,是基本及具普世性的人權」。面對此情此境,正好讓所有仍以香港為家的人撫心自問,到底我們希望留給我們的後代一個怎樣的香港?
遠的不說,最近的就是電車,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電車就是香港的象徵,背負了百年來的起伏興衰,是多少人生命的一部份呢?即使單以交通工具而言,電車仍是很多人使用的交通工具,而且價格低廉,對基層市民尤為重要,更不用說在旅遊方面的貢獻,提議取替電車本來是匪夷所思的,但叫人憂慮的是城規會也準備為此而開會討論,怎不教人心寒,這年頭,只要有「專家」的背書,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就像早前擴建尖東海濱長廊一般,收回的市民意見是絕大部份反對,其實是一般市民毫不知情,只蒙在鼓內,但最終還是通過。斬樹事件就更不用說了。使人感到有權有勢的,就予取予攜;一般升斗小民,只能徒呼奈何。筆者希望將來的香港仍有電車,但更希望有關的決策過程是透明公開,信息能充份分享和讓大眾有深入討論的,更重要的是要一個人性化的社會,而非事事以經濟利益為依歸。
再者就是我們的郊野公園,隨著人口增加,住屋需求有增無減,政府已經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重劃綠化帶已是事在必行,恐怕郊野公園的存在已經岌岌可危,其實暗地裡,郊野公園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政府的反應一般都十分消極。早前帶同小兒到大浪西灣遊玩,闊別多年,海灣依舊,但已失色不少,但小兒卻已經非常雀躍,認為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優美海灘。著實叫人感慨,多麼希望他能看到當年的大浪西灣呢!無疑現實迫人,擴地建屋,也是無可厚非,但絕不希望未來青蔥綠野變作富人的後花園,秀麗海灣是巨賈們的私人泳灘,更不能接受公眾郊遊之地化作石屎森林,但少數特權分子卻可以公地作哥爾夫球場。筆者絕非仇富,但大眾公益不就是我輩教徒的宗旨目標嗎?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留下一個以公義為核心、有民主自由的社會給後代,還有……但要保有這些,就要如通諭所說的:「改弦易轍」,不能再對社會的一切漠不關心,說甚麼政教分離,而要積極投入,以言以行改變香港,關愛我們的共同家園。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