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一周年

期數
3735
刊登日期
2015.09.1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0 日

(本報訊)「雨傘運動」將近一周年,有青年信徒表示因著這場運動而更加關心社會,信徒學者則提醒教會要多讓青年表達意見。

去年九月,學生罷課爭取普選,其後有學生和社會人士九月二十六日晚闖入金鐘政府總部前的廣場,大批市民二十八日在金鐘集會聲援請願者,黃昏時份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集會人士,最後卻招致大批市民先後在金鐘、旺角和銅鑼灣的道路靜坐,觸發歷時逾三個月的請願行動。

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學生當時舉辦祈禱會和活動,亦有學生到街頭或堂區分享關社信息。

大專聯會成員 繼續關心社會時事

會方刊物《曙暉》亦出版雨傘運動特刊,參與採訪的青年信徒林建忠上月底對本報說,事件令他多思考社會參與和信仰的關係。他說,對比聯會同學關心事件,他身邊的堂區教友相對比較冷淡。

林建忠已於去年畢業,但他仍參與《曙暉》工作,與其他成員採訪不同的社會議題:「希望讓更多青年,了解公教青年的心聲和所關注的社會事件。」

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陳愷芸說,雨傘運動推動公教青年開展不同的關社方式。

信徒學者:思考如何有效推動民主

對於教會團體回應雨傘運動時的取態,信徒新聞傳播學者馮應謙教授八月三十一日對本報說,教會一直參與社會,亦鼓勵教徒多服務社會。他亦肯定當時教區當局對事件的取態和回應。

馮教授說,公教青年自發回應事件,既能「反映出教會內多元的聲音」,又可提醒教會要多聆聽青年人。

本身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馮教授指出,雨傘運動後網絡媒體更受注目,好些人亦從街頭抗爭轉變為以新媒體輿論推動民主制度。他又說,「青年覺醒到要追求民主須由自己著手,包括以正面態度去改變現有的社會環境」,例如不少青年留意到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與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便是他們以選票表達立場的機會。

「現在正是要思考如何從抗爭運動中找到更有效方法去推動民主。」他說,青年在雨傘運動中愈體會到香港是自己的家園,亦更敢於表達意見。(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