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雨傘運動」一周年

期數
3736
刊登日期
2015.09.25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7 日

雨傘運動一周年,當中的抗爭手法雖招來爭議,但爭普選、捍衛一國兩制與高度自治乃大是大非的事情。 那七十九天的社會行動,已是港人爭取民主的一章。 ──編者

 

 

凝聚青年經驗 致力推進民主

 (本報訊)雨傘運動一周年,有關注青年培育的教會人士認為,信徒團體需要幫助青年整合雨傘運動的經驗,鼓勵他們建設社會。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九月十一日對本報說,雨傘運動喚起教徒的關社意識,她鼓勵信眾憑藉這份經驗在信仰上紮根,並與民間社會在議會內外監察政府。

陳麗娜坦言,民間在這場爭取普選的運動後經歷迷惘,也需要喘息,「雖然看似未有實質改變,但民間已有所醒覺」。

她認為,雨傘運動的經驗有助青年信仰成長,而本年初正委會的社會訓導課程中, 不少學員都表示受運動的啟發,希望進深信仰。「信徒要有激情, 但更需要長遠地堅持,好能紮根信仰。」她指正委會將於十一月舉辦另一項社會訓導課程,讓教徒直接研讀通諭。

陳麗娜說,稍後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是民間的挑戰,若泛民能保有一定議席,能力保議會內的否決權。但她提醒,議會制度缺失甚多,如功能組別局限了民意,民間需要陶成民主人格,更主動透過不同渠道表達意見。

運動期間定期在請願地區奉獻主日彌撒的甘浩望神父(F. Mella)九月十四日說,信徒應對民主運動保持望德,不應著眼於短期的成功,毋忘建設天國的長遠使命。目前甘神父仍會在政總門外舉行主日彌撒。

「不少人因為爭取不到民主而沮喪,然而爭取民主需要長期行動才會有成果。部份大學的學生會亦因此退出學聯,這是可惜的。」他說,部份人於運動結束後轉而反對內地人,他認為這有被右派排外思想利用的危險。

甘神父在聖神研究中心《鼎》本年春季號撰文,探討佔領運動與中國民主。他指信徒不單要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也要放眼中國,以至整個世界。

「學生的精神很寶貴,他們帶動不少香港人參與這運動。」他指許多青年積極等待機會恢復雨傘運動中的關社精神。

談到幫助青年延續這份成長,基督徒教育學者鄭漢文博士九月十五日說,教會團體可聚合具備相同關社志向的青年,讓他們按自己的參與反思信仰。鄭是大專生罷課期間,「義教團」召集人之一,亦於佔領期間與多位學者為青年主持公民講堂。

鄭漢文說,明白雨傘運動精神的教會團體,能夠幫助青年整合經驗,反觀較保守或未有留意雨傘運動的教會團體,則要「走出自己的框框才能夠牧養這群青年」。

他說,青年盡力爭取民主卻沒有即時的成果,他們或會沮喪;教會團體應鼓勵青年「不要失去那種真善美,找回那種團契的經驗,肯定這份確切的經歷」。

「青年若能夠逾越困難與沮喪,便會對社會有歸屬感及自主意識。」他說青年在新時代下追求命運自主,這包括社會願景及公共空間上的自主。(鄧) 

  

青年以行動延續關社精神

 (本報訊)「雨傘運動」爆發後的一年間,有青年信徒透過不同方法宣揚關社信息, 延續該運動的和平與民主精神。

去年九月二十八日,警方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驅散在金鐘參與公民抗命的請願者, 信徒青年樂隊「AMDG」因而寫下了《和平之歌》,反映港人的民主訴求,以及對愛、公義、和平與真理的追求。

「AMDG」樂隊成員之一、有份為《和》填詞的信徒張俊堅上月對本報說,儘管運動未能成功爭取真普選,但連串的民主運動鼓勵他以福傳音樂向不同群體「傳遞愛和追求真理的信息」。

過去一年,樂隊到天主教學校表演或福傳聚會中,定會唱出《和》這首歌,他指歌詞切合社會處境,亦具備信仰幅度,歌詞寫道:「異議之音,可否細聽傾妥;和平呼聲,打破冷眼隔膜;榮華風光,比真理重要麼;察看心底,你有答案⋯⋯我信愛不應分你我, 友愛和平可化干戈⋯⋯」他說音樂以簡單的語言傳遞天主是愛這信息,令青年易於接受。

談及雨傘運動後的個人轉變,他說希望在生活中更積極體現民主和真理的價值:「我很珍惜這場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期間不少學生為同一理念而團結起來。我希望以福傳音樂,傳揚愛與真理的信息。」

信徒社工鍾威龍在雨傘運動前已加入「社工復興運動」,運動期間他於工餘時便留守請願區支援在場人士,提供情緒輔導及支援。去年十二月中雨傘運動結束,他於十二月底起參與民間組成的「平等分享行動」,關懷拾荒者、無家者及基層工人。

鍾威龍的另一項轉變,是離開五年的家庭服務崗位,於新學年轉到一所天主教中學擔任駐校社工,他上月說,雨傘運動讓他明白青少年培育的重要,「很想青年思考自己應做甚麼,我亦想與青年同行」。

他欣賞參與運動的青年主動回應社會,惟仍有不少青年選擇沉默,故此他希望在工作崗位中鼓勵青年去關心社區有需要的人:「社會上不平等的事時有發生,當每個人能夠關心社會,才能逐步改變。」

他說,雨傘運動追求真普選的行動,讓更多人看到社會上的不公義,包括「地產霸權」和經濟問題,不少長者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等:「唯有真普選,才能幫助一般市民面對民間疾苦。」

然而,運動期間社會出現的仇恨情緒和不信任等,教他難過及無奈,也苦思如何自處, 直至他在請願區找神父辦告解後得到啟發: 「他提醒我除了是社工,亦是基督徒,令我開始思考如何從工作中實踐公義。」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年牧民幹事梁翠珊認為,在「後雨傘運動」時代,教會團體更應重視青年的聲音。

「不少青年參與雨傘運動後,勇於在臉書表達個人立場,並分享對社會的看法。」梁翠珊八月二十八日說,教會團體應多欣賞青年的優點,例如發展網上平台,凝聚青年發表意見並引發思考。(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