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鹽田梓的相遇

期數
3736
刊登日期
2015.09.25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7 日

西貢鹽田梓為陳姓客家村落,全村自一八六六年始,在傳教士們的教導及引領下,陸續受洗皈依,成為教友村。這個神人相遇的恩寵,也就成為今日客家村落和天主教會的紐帶關係的切入點。

客家族群自古耕讀持家,重視祠堂文化,秉承祖先傳統。其傳統風俗文化及宗教信仰皆有其存在的社會實際功能,牢不可破,但鹽田梓村這族群仍然選擇放下傳統,以西方建築式的教堂,取代祠堂神龕,皈依天主教信仰。這些在當時被視為「背祖離宗」的改變,卻是天主揀選人的模式──不限族群、不論身份。

夏其龍神父於二O一O年編成《天主作客鹽田仔─香港西貢鹽田仔百年史蹟》,收錄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闡述多年來島上的各種保育、發掘、發展等工作;亦採訪多名鹽田梓原居民,如陳志明副主教、村長陳忠賢、前教區中學校長陳子良等,從他們的角度了解鹽田梓自傳統客家村落,如何過渡成為公教村的過程和掙扎。在演進的過程中,藉著傳教士持續的到來,促成了人與天主的相遇。並在此歷史進程中,呈現了天主如何在鹽田梓為村民的生活與信仰帶來長久的影響,更為村民與天主教會建立起緊密的關係。

鹽田梓村民早年已全數遷離,散居世界各地。然而,地域的分隔並無減低他們對故土的情誼。每年五月初,村民均從各地回到鹽田梓相聚,並在島上的聖若瑟小堂參與主保瞻禮。這種形式的大型聚會,凸顯了鹽田梓村民的天主教信仰在社區中的宗教敬拜現象。天主教與鹽田梓的相遇,不單令鹽田梓村村民成為基督徒,當中更有村民陳丹書神父、陳志明副主教等,受感召以傳道為終身事務,為香港天主教的發展付出心血。

鹽田梓的轉變特色,在於更趨向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富有靈氣的活化。今年十月三日,公眾可藉著在該島舉行的公開講座第六講,重新探視西貢鹽田梓村的復修進程,鹽田的重建、文物展室的重新設置,與聖若瑟小堂的重修,讓公眾重新了解這個小島村落文化如何別樹一格,當中聖若瑟小堂如何成為帶動整個鹽田梓村活化的火車頭。這是鹽光保育中心文物館工作小組,在過去一年來安排一連串週末公開講座中,最後一講的主題重心。

講者之一的夏其龍神父,將與公眾回顧自十九世紀以來,鹽田梓村落的演進、客家文化的保存,以及在信仰上潛移默化的現象。香港早期發展,原居民皆多為客家人,他們在香港發展史中佔重要席位。客家文化與西方天主教能夠在一個小島上相遇,在香港天主教發展史中,亦留下了重要的札記,更是天主教與中國文化的相匯,在整個華南地區中,鹽田梓屬最具代表性的一處。為使公眾認識多一點該小堂的歷史,中心亦邀得另一位講者鄺心怡建築師,分享二OO三至二OO四年復修小堂的經歷、過程中的感悟及體驗。期望藉著小堂的復修,能展現鹽田梓村故有的信仰基地,並盼其能延續下去。

 

講座資料:

時間:十月三日(週六)下午二時半至四時半
地點: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講題:鹽田梓的天主教社區及修復獲獎的聖若瑟小堂
報名請電:2742 3701

 

鹽田梓鹽光保育中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