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少數.找到工作的.族裔

期數
3737
刊登日期
2015.10.02
作者
李嘉澍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04 日

香港近年接近全民就業,更面對勞動人口短缺的問題,各行各業的僱主都喊苦稱聘人難。大家無論每日打開報章或到勞工處的互動就業服務網站,都不難看到大量基層工作的空缺資料,內容不乏是洗碗工、餐廳樓面、地盤雜工及保安員等。

在找工作困難的年代,求職者都積極裝備自己,因為他們知道僱主只會聘請最好的人才;現在空缺多請人難,倒過頭來僱主如果想吸引人應徵,應該會改善工作待遇吧?然而,這種狀況並沒有在香港出現。早前有團體就做過一項調查,縱使部份僱主於媒體上信誓旦旦,說他們付每月一萬六千元也請不到洗碗工,但調查結果卻顯示,當有人應徵時,僱主開出的工資只有九千至一萬元左右。更多的問題包括政府外判服務合約價低者得,令同一崗位的勞工長期只能獲得最低工資及外判承辦商利用兩年轉約等方法,將基層勞工的福利減至最低。

而居港的南亞少數族裔人士,除了面對同樣的問題外,更因為他們的膚色、文化、語言及種族,在求職過程中面對更大的困難。最近亦有調查指出,少數族裔人士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七點二,比全港平均高達一倍。我們四處走訪商舖和各大就業展覽,發現除了種族歧視外,由於不少僱主及其他員工不諳英語,擔心與其溝通困難、內部通告也只以中文顯示(並無中英對照),遂不會考慮聘用南亞少數族裔人士。另一方面,亦基於語言因素,南亞少數族裔人士獲得其社群外的就業資訊比其他人少,以致不少人單靠親戚朋友交換資訊,希望覓得工作養家。當家人朋友未有介紹時,便只有等待;即使得到工作,亦缺乏多樣性及上流機會——離不開地盤雜工、保安員及送貨等基層工作,因為身邊大多人也是如此。

不過,現實也還是有一絲希望。不少私人機構亦曾主動接觸我們稱願意聘用少數族裔人士,可惜苦無門路。在就業展覽亦有人力資源業者親口反映雖然會考慮少數族裔應徵者,但勞工處並未有積極提醒及鼓勵他們聘請。

各大求職網站及雜誌乃私人機構擁有,刊登空缺廣告時所用的語言由僱主決定乃無可厚非;但勞工處作為政府部門,特別是面對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市民時,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是責無旁貸的。勞工處在對少數族裔服務上雖然已經開始作出關注,惟仍有不少改善空間——雖然設有傳譯服務及少數族裔服務大使,但仍有不少少數族裔求職者向我們反映,當他們走進勞工處就業服務中心時,職員並未有為他們提供支援;更有不諳廣東話的少數族裔人士反映,勞工處前線職員只帶其到就業空缺終端機前,只以廣東話簡單介紹,更印出以中文書寫、要求應徵者讀寫中文及操普通話的就業空缺後就自行離去。其實,勞工處就業中心本身備有就業主任支援,可是少數族裔人士往往無法得知有此服務。而勞工處的就業配對服務亦因太少人採用而告終止。

歷史上雖然香港匯聚世界各地人才,但從政府對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來看,「國際城市」其實不太「國際」。少數族裔人士嘗試努力工作自力更生,面對的卻是困難重重。勞工處實應做好針對少數族裔可用的就業服務的宣傳工作,並重新設置就業配對服務,讓少數族裔求職者有更多就業選擇,好能打破其固有資訊局限,盡展所長;同時勞工處亦應以身作則,讓其他政府部門效法,使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