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慈悲耶穌
較早前看到公教報,教宗方濟各宣布明年是「慈悲禧年」,由二O一五年十二月八日至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基督君王瞻禮。我頓時就聯想到敬禮慈悲耶稣已深入民間——每年復活後第二主日和每天下午三時念慈悲串經;究竟這一樣的敬禮與此聖年有何差別呢?
細讀教宗的詔書——《慈悲面容》卻令我大開眼界,擴闊我們的視野,比現行的敬禮更勝一籌,更能深入教友的靈修。
首先文獻導出「慈悲」的含義,是一種奥秘源自天主聖三的愛,人接受就充滿着喜樂與平安;是天主來與人類相遇的時刻,是寫在人心中的律法,人有惻隱之心,也是天主的行動,是救恩的實踐:耶穌是活生生的「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遲於發怒」(詠一O三8)在新約,祂動了憐憫的心行奇跡治病,寬恕罪人;宣布上主的恩慈之年(路四)耶穌的親密關愛常臨在人群當中,從未間斷。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教友在這一年應積極效法耶穌,把慈悲的面容印在人們身上:善牧不惜犧牲性命尋回迷途的羔羊(路15),那份喜樂就是活出慈悲的標誌;一位慈父歡迎蕩子回家,既往不咎,以體貼入微的深情來接納罪人,這是慈悲的勝利,是愛的力量,是喚醒生命,把希望帶到人間。
教宗提醒我們要成為慈悲大使,去接觸邊緣人、窮人、罪人、病人及受苦的人。讓天主的慈悲存在教會,而教會又是照世的燈塔。
記得有一次,我探監獄時見證天主的慈悲,觸動人心;一對夫婦去探望兒子,他大概二十多歲,垂頭喪氣。一見父親就低下頭來,父親怒氣衝冠,想打他面頰以示懲罰,但母親阻止。原來他一時貪念,受人利用,給人帶毒品犯罪。母親只是手摸著兒子,正在飲泣,她那慈祥而又傷心的臉感動了在場的人,甚麼話都不用說了。兒子悔改的心母親明白了,父親也因此靜下來。.
生活在現代社會,科技發達,資訊傳遞迅速,卻未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由於被人誤會,受人排斥,使人際關係疏離;年老體弱,殘障多病時又缺乏關愛,人感孤獨;面對恐怖殘酷的衝擊,人類的貧乏啓動了天主慈悲,教友只以那種信賴和謙遜激發出來的慈悲,使人從心底渴求作出真正的心靈交流。教宗在此時提出慈悲聖年,可謂智慧之舉,讓我們積極響應慈悲聖年吧!
• 作者屈淑美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