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
基督宗教傳入中國後一直致力與本土文化調和,卻遇上不少挑戰。《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二O一五年七月,圖)從學術角度整理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讓基督信徒反思信仰本地化的前路。
中國文化的宗教觀既具備包容特質,也自成體系;自晚明至今曾產生了不少衝突,較為人所熟悉的事件是「禮儀之爭」。
信仰與文化的磨合不獨是中國教會團體所面對的困難,在宗教與政治緊密結合的國家,基督宗教團體所面對的挑戰更為艱巨,在中國,「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及「拜祖先」的習俗,讓傳教士花上不少精神與心力,找出兩者的共通點去溝通,至今中國基督宗教人士仍致力推動信仰本地化。
對於處理信仰與中國文化相遇這主題,本書由淺入深,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如何認識、交流與交鋒。
作者馮志弘博士嘗試為中國基督徒歷來所面對的難題解構因果,尤其能夠讓基督信徒跳出宗教的框框,從批判思考的角度看待這些文化磨合,在紙上參與一次「思辨的旅行」。
近數十年,研究「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成果相當豐富,此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重新演繹中國歷史材料,以推陳出新,重視「史識」與分析角度,而非單純鋪陳史實。每篇文章都引述資料,採用學術注釋,確保言必有據,務求弄清楚歷史「事實」。
本書從文化與哲學出發,以「人物」、「事件」、「當代政教關係」、「文獻材料」為切入點,即四個主要部份:「傳教士.早期華人信徒的故事」、「晚清與民初的中國基督宗教」、「當代中國政權管治下的基督宗教」、「歷史材料與文獻可靠度問題」。
每篇文章都著力緊扣「分析」和「思考」的向度,諸如太平天國和清代教難等題目,引導讀者透過歷史文獻及文化背景,認清當時衝突的來源與經過。
學術角度探討信仰本地化
作者擅於對比古今不同角度的分析,令全書饒有趣味,以嶄新的視角演繹歷史故事,能串連不同事件與同類案例。
此書另一出色之處是能夠以小處反映歷史脈絡,形象鮮明地呈現中國人、傳教士、信徒遇到的難題、掙扎、希望、出路,為宏觀分析給予充份的背景與鋪墊,更能讓讀者掌握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
對於新中國的基督宗教歷史,作者更有大膽的分析,指出當權者如何反過來重新演繹基督宗教,以及透過政策影響宗教。
「交鋒」之餘,在傳教士、皈依公教的士大夫和善良百姓努力下,兩者實在有不少調和的經驗,信仰既豐富具中國文化,中國典籍也藉著傳教士之手傳入歐洲,這些成果有待讀者閱讀此書後主動探究,以全面了解中國文化在包容上的不同面貌。
另一方面,《基督宗教與中國》也是作者昔日在城市大學任教「基督宗教與中國」這科目的精華,每篇文章除了讓學生認識歷史材料和故事的層面之外,更能喚起學生思考的衝動。
這本著作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每篇文章後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對相關課題有興趣的讀者來說,能進一步探尋。「延伸閱讀」材料包括原始文獻、普及讀物,也有學術專著。
基督宗教在華傳教史,是中國近代史重要一頁,因為它反映東西文化交流的成果,與此同時,外教人透過認識這段歷史,更亦可培養對宗教的本質及「信仰心」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