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華人團體——讓我溫暖和好奇

期數
3739
刊登日期
2015.10.16
作者
蕭綺熙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18 日

我在出發到南美洲作深度體驗前,曾探聽過可以透過甚麼方式服務教會。透過在澳門服務的、屬秘魯裔的萬神父,我聯繫上秘魯首都利馬的天主教華人團體「樂天」,發現他們快要舉辦「海外華人牧傳大會」,需要人幫忙,同時那邊的學校需要普通話代課老師,因此我到了當地生活下來,嘗試盡我所能在活動中、在學校裡獻出一點棉力。

樂天團體時常感謝我和同伴的貢獻,我倒很感恩獲得樂天團體的接待。我作為旅客身處他們當中,感覺分外溫暖。為我們作聯繫的Jaime和Paulina夫婦,經常為我們作貼心安排;David和Elizabeth夫婦,看待我們如同女兒;Cesar和Lucia風趣幽默,不停為我們送笑彈。團體內所有弟兄姊妹都很友善,生怕我們人生路不熟,或水土不服,照顧得我們很周到。在他們身上,我看到讓旅客感覺賓至如歸是何意思,更領悟到在主的愛海內皆兄弟姊妹。其實這份心意,與我到西班牙走聖地牙哥之朝聖路時,入住庇護所(albergue)所感受到義工們付出的心意,很類似。獲得這種照料,得著力量後,我會盼望以後有機會以愛還愛。

在打擾樂天團體的過程中,我嘗試尋找他鄉教友的故事,有許多驚喜和有趣的發現。我被安排住在利馬的若望廿三世學校裡,與聖方濟各堂相連的一個角落。教堂由方濟會神父主理。由於有說廣東話的華人團體在此組成,把利馬的華人教友連繫在一起,因此堂區的方濟會霍神父(當年為修士)甚至來過香港,修讀三年廣東話班!回去後直至現在,霍神父都會盡量在主日特定的彌撒中,先用廣東話講道,(後用西班牙語),讓華人教友能用母語聽道理,吸收得較好。

這使我好奇:為甚麼在秘魯會有這麼多說廣東話的華人聚居呢?他們以至上一輩的經歷,其實是甚麼?與教會有沒有建立關係?聽方濟會神父在牧傳大會上分享,知道在十九世紀中期,有大量的、靠近沿海的華工被拐騙或自願地投身海外工作,這些海外工作包括秘魯和古巴的採鳥糞、種植園園工和其他製造業的勞動。經法例修訂和保障下,大量中國移工都選擇在十九世紀末留在秘魯,以自由公民的身份定居下來,經營小生意或從事自己選擇的工作。在期間,天主教的一些修會包括方濟會,開始重視對華人的傳教和牧養工作;以至現在這班人的後代,雖然不一定是在秘魯土生土長,但都一直與天主教教會多少保持聯繫。

樂天團體的團員大部份都在五十歲以上,很享受堂區的生活,卻憂心如何把信仰和這種美好的團體感承傳下去。香港的各個修會或堂區又何嘗不是在努力,打動年輕人的心,希望能「活化」、「年輕化」信仰團體,做好傳承工作呢?海外華人團體也許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包括兩代人在語言、文化、思想方面的不同,更要拿揑融入當地或是保存自身傳統的界線。與南美洲華人教會團體的交往,是寶貴的、豐富的、更是美好的經驗,適逢樂天團體慶祝成立十四周年,我趁著這機會,在遙遠的東方送上祝福。(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