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刊登日期
2015.03.20

(本報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新近加入三名顧問,協助天主教教育的發展;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接受本報訪問時,亦談及目前天主教教育的現況。

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修女三月五日對本報說,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協助公教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的發展,他們需要兼顧策劃和監管的工作;新增顧問,是希望讓助理有時間構思發展計劃,而顧問則可檢視相關計劃的落實情況,陪伴學校發展。

黃修女指三位顧問「非只提供意見,要顧也要問」,包括負責支援小學的學校行政,如訂定財務管理及年度計劃;推進小學的「學與教」;推動幼稚園發展。(詳見本文後半部專訪)

談到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發展,黃修女說,近年學校要成立法團校董會,運作趨複雜,教育事務處要付起支援學校的工作。

黃修女亦提到教會學校要秉持天主教身份。她說,公教學校的要務是延續天主教的辦學精神,而非單純著眼於學生在語文、藝術,及考入大學的成就。

她指聖召不多,擔任校監的神父修女也減少,學校與不同持份者合作的同時,又會委任神父或執事出任校董,負起帶出天主教辦學精神的責任;與此同時則繼續與不同持份者合作。

對於推動宗教科發展,黃若嫻修女憧憬未來能進一步發展宗教科教師的培育,讓他們能較專注地任教宗教科,甚或發展至專科專教;至於學校牧民助理,她亦感謝有神父願意為他們舉辦培育活動。

另一挑戰則是學校的傳承事宜,黃修女說,到了二○一七年,有一半教區學校校長年資只在五年或以下,她明白新校長都願意發展其專業,故她反而留意校長如何持守學校的公教角色。她慶幸最近有新校長組織信仰小團體,彼此支援以延續信仰培育,小團體亦得到神父陪伴。

三新顧問談經驗與職務

與此同時,教育事務處增設的三位顧問三月九日接受本報訪問,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和新職務的安排。

三名顧問分別為蘇蘊珩、高明和黃敏兒,他們都是退休小學校長;高明負責支援小學的行政管理與組織;蘇蘊珩推動小學的學與教;黃敏兒專注幼稚園工作。

二○一三年退休的蘇蘊珩說,天主教學校要帶出關愛及全人發展的信息,期望新職務可以協助學校延續天主教教育精神,而她本人亦可與同工分享經驗。

蘇蘊珩說,目前有五十五間教區小學,顧問可支援各校的學與教、學校的持續發展、深化教學,讓各校可共享培訓資源,事半功倍。

蘇說,顧問一職要務實地支援教師的需要,提倡學校之間的分享文化。她以數學科為例說,教育事務處安排活動,讓資深的數學科主任主持工作坊,與新晉的科主任互相交流,分享教學心得。蘇退休前曾服務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和天水圍天主教小學等學校。

另一顧問高明也是於二○一三年退休,他說在現今教育制度的轉變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校長比以往承受更多不同的考驗。

出任教區小學校長期間,高明獲委任為教區中央校董會成員十年,協助教育事務處推動不同計劃和發展項目,包括「超額教師」、小學轉全日制等事宜;近年亦協助加強學校的中層培訓,以回應校長相繼退休的情況。高明曾服務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和聖博德學校。

在新職務中,高明除協助小學組的管理與組織外,亦為新校長提供財務管理講座,「期望能與現任校長分享我的經驗,讓他們作更好的裝備,應付不同的挑戰。」

高明和蘇蘊珩都有份協助教區的「優化法團校董會管理計劃」,就學校行政;財務管理;學與教;核心價值及培育四個範疇,協助教區小學優化法團校董會,他們要先了解各校運作,繼而提供實務意見。

另一顧問黃敏兒專注幼稚園的培訓、指引和財務等方面,亦會協助學生的宗教培育,「我的崗位是同行者,陪伴幼稚園成長」。

黃敏兒的教學生涯中,先服務寄宿學校和特殊學校,其後曾加入教區學校,再轉到外間學校工作至退休。

黃敏兒說,服務寄宿學校時,須與學生一起生活,每晚和學生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後來她轉到特殊學校,明白只要能為孩子提供適合的學習方法,人人也可受教,「我從事教育工作,便是抱持這宗旨」。談到管理學校,她說應以學生為先,次為教師,然後才是校方。

三位顧問現以部份時間服務教區,他們都感謝這安排,好讓他們能在退休後仍可傳承以往的經驗,並能兼顧本身的時間安排。(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