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造訪羅馬貧民區

期數
3706
刊登日期
2015.02.27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3 月 01 日

(天亞社編譯)教宗方濟各二月八日前往羅馬堂區舉行彌撒時,突然造訪途經的貧民區。這是只有教宗才知道的「秘密」計劃,使那裡的居民喜極而泣。

「我們忘記了自己也能夠為喜樂而哭泣。我們原本只為羞恥和痛苦而流淚。今天,我們要牢記自己能為喜樂而祈禱。這是我們生命中最妙的一天。」據拉西麗(G. Iasilli)二月十日對《天新社》說,這是生活在「彩虹之子」貧民區的人的心情,教宗在八日去羅馬的聖彌額爾總領天使堂區做彌撒的路上造訪此地。

來自聖艾智德團體的拉西麗,是陪伴貧民區三十位居民參加教宗彌撒的三位團體成員代表之一。短暫停留貧民區之後,教宗主持彌撒前在堂區大廳會見了群眾。

建於一九三○年代的這一區,是意大利前總理墨索里尼(B. Mussolini)在二十世紀初期為那些因城市重建、從羅馬市中心被驅逐出來的人而設的臨時安置區。

教宗方濟各前往堂區途中,要求司機在此貧民區停下。拉西麗透露,教宗造訪這裡,「是聖父的秘密,一個真秘密。沒有任何人知道的」。

她指出,教宗抵達後找不到棚屋位置,不得不致電堂區司鐸詢問更多的指示。教宗到達時,受到主要是拉丁美洲的團體歡迎,因為他們住在入口最近處。

方濟各以西班牙語問候該團體,詢問有多少人說他的語言。這問題獲得響亮的回應「todos!」,意即「我們所有人」。

除了拉丁美洲人,貧民區也有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波蘭人、厄立特里亞人和俄國人居住。拉西麗形容,這些人中,烏克蘭人和羅馬尼亞人「是最貧窮的」。

三十位在堂區參加教宗彌撒的貧民區居民中,有拉丁美洲人和厄立特里亞人之外的其他民族。

拉西麗指出,教宗在主持彌撒之前進入堂區大廳,關上門詢問各人來自何方,教宗與「彩虹之子」居民的相遇「是顯示深情和憐憫的重要舉動」。

她說:「這是非常令人感動。他們被感動了,而他們很多人是酗酒者、生活在貧民區,或露宿街頭。他們睡在商店門前,為在夜裡有一點暖氣。」同時,她憶述教宗詢問每個人生活在哪一條街道上。

跟教宗見面的人在這城市中沒有立足之地,但若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又感到非常尷尬。

該區很多貧民也渴望和平,包括烏克蘭人和俄國人,正如有人認為,他們並肩生活在同一城區之中,彼此的國家卻互相衝突。

拉西麗憶述教宗方濟各告訴他們,「他每天為民族國家間的和平而祈禱」。

有幾個人靠近教宗,懇求教宗為他們祈禱,包括一位手部受傷的男士。當他為得到治愈而懇求祈禱時,教宗拉起他的手,為他的痊愈「祈禱良久」。

也有一位參加阿富汗戰爭的前僱傭兵,俯首懇求教宗寬恕他的罪過和「沒有愛過」,並接受祝福。

教宗也將他的降福送給一位為自己「嚴重罪過」而懇求寬恕的婦女。拉西麗提及,教宗「告訴她,我們都是罪人。她重複說了這句話,然後他降福了她」。

很多人也為他們的健康而請求祈禱,因為「如果病倒街頭,生活更形艱難」。

聖艾智德團體
服務貧民區十五年

聖艾智德團體在貧民區服務了十五年,並與很多居民關係親密。除了堂區給予無家者新衣服和鞋子,以及提供淋浴設備,該團體每週二和週四也為他們帶來晚餐。

教宗感謝聖艾智德團體的「慷慨和耐心」,並告訴居民,他給予團體「來自聖神的勇氣,因為你們的生活像灰燼。當火熄滅,留下的是灰燼。然而,如果風吹過,火就會再次燃燒。那是聖神之風。」

拉西麗說,儘管這些與教宗見面的人各有困難,但教宗的訪問「幫助我們明白到,我們能夠改變社會,並更團結和睦,更富人情味,使他們對別人更包容」。

她說教宗告訴他們,羅馬必須從外在重建自身,「只有這樣,一個城市才能重新開始。如果我們排斥窮人,我們就是拒絕天主」。

拉西麗也談論了最近梵蒂岡城主動在聖伯多祿廣場增設浴室,為無家者提供淋浴設施。她說,此舉動是「變革」的一個模範,標誌著「如果為梵蒂岡和教宗來說是可能的,那麼,為每個人都是可能的」。

 

來源:《天新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