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確認婚前培育課程
本地教會增加婚前培育渠道,期望準婚者為往後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做好準備。教區主教公署早前公布,認可一些團體的婚前培育課程,以促進教區現時推行的婚前培育政策,凡參加其中一項課程的信友及慕道者,均可滿全為舉行教堂婚禮的婚前培育的要求。承接上期,本期介紹另外兩個培育課程——編者
公教婚姻輔導會
致力家庭生活教育的公教婚姻輔導會一九九七年起開設的婚前培育課程,包括「天主教教友婚前培育」及「FOCCUS婚前評估服務」,對象是計劃在聖堂結婚的人士,以滿全教會對婚配聖事的要求。
「天主教教友婚前培育」以專題講座、討論、小組活動及模擬練習的形式進行,為期三天共十六小時,每班約有二十對準婚夫婦參加。課程主要於週末及週日上課,亦有以宿營的形式進行。另有一課於平日晚上舉行。
婚前培育由三對義務夫婦導師及一名職員負責,夫婦導師除講解外,亦會分享他們的婚姻經驗。學員須在課程內參與由公婚會舉行的感恩祭。
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夫婦溝通、互動及衝突處理的技巧。另外亦包括有個人成長如何影響夫妻關係、原生家庭的影響、性愛與親密感、自然家庭計劃法、基督徒婚姻觀等課題。
另一項婚前培育課程「FOCCUS婚前評估服務」,是公婚會引入美國的「FOCCUS」婚前評估工具,總時數為八小時。準婚夫婦作答有關夫婦關係、個人性格、姻親關係、教養子女、財政處理、婚姻觀、價值觀等多個範疇的問題;完成問卷後由具專業培訓、經FOCCUS認可的協談員,與準婚夫婦分析結果及討論。此外,參加者亦需參與基督徒婚姻觀及自然家庭計劃法的延伸講座。
公教婚姻輔導會堅道辦事處中心主任吳潔玲指出,每年有四百多對準婚夫婦參與天主教教友婚前培育,至於FOCCUS婚前評估則每年有近二百對參與。
吳潔玲解釋,兩類課程特色各異,以切合不同需要的準婚夫婦。她說,義務夫婦導師的分享,能結合理論與經驗。
至於FOCCUS婚前評估,吳指出是讓準婚夫婦與協談員深入交談,針對雙方的情況作好婚姻準備。(高)
天主教婚前懇談會
另一獲香港教區認可的天主教婚前懇談會(Catholic Engaged Encounter), 旨在帶出信仰對婚姻關係甚為重要, 強調天主教婚姻觀及倫理價值。
有份籌辦婚前懇談會的信徒陳國瑋指出,婚前預備週末營為計劃在聖堂舉行婚禮的準婚人士,或結婚兩年仍未生育的夫婦而設,每年舉辦兩次三日兩夜的週末營和營後聚會,每次最多接受十五對男女參與,並要求最少一方為天主教徒。課程由十對信徒夫婦及一名修女共同籌辦。
懇談會讓準婚夫婦深入討論有關婚姻的議題,包括信仰、婚姻聖事、溝通、財務計劃、個人價值觀,以及家庭期望等元素。
由於混合婚姻(只有一方為教徒) 普遍,懇談會亦涉及如何適應婚後生活的問題,同時邀請相關人士講解自然家庭計劃。
課程中,約四成時間由義務夫婦作出分享,其餘時間讓準婚人士互相交談和討論。
陳國瑋指出,義務夫婦的婚齡由兩年至三十多年,他們將生活和理論結合,分享新婚及多年婚姻及家庭經驗, 讓準婚人士更容易投入其中。
他指出,參與婚前懇談會的準婚夫婦中,有時只是其中一方渴望參與,另一半初期反應冷淡,「多數人經過深入分享後,離營時都表示聚會對準備婚姻及組織家庭有幫助。」
目前全球共三十多個地區設有天主教婚前懇談會,首個懇談會於一九七四年在美國試行,亞洲方面於一九八二年在新加坡展開,香港則於二〇一二年八月才成立。
陳國瑋曾與其他有份籌辦婚前懇談會的成員到新加坡取經,了解當地婚前懇談會運作,看到當地著重向準婚人士講解婚姻觀,或直接教導他們相處之道,「香港則強調過來人的分享,因為我們相信,由夫婦分享他們成功或失敗的生活經驗,準新人會有所體會。」
他說,課程十分強調婚姻是一項聖事,「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有天主在我們中間,家庭有祂在內會更為穩固。」(高)
婚姻家庭生活短訊
教宗鼓勵夫婦生育:
不能只追求舒適生活
( 綜合天美社╱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六月二日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獻祭,為十多對夫妻分別慶祝結婚廿五、五十和六十周年。他在講道中指時下追求舒適生活的文化窒礙了生育,呼籲夫婦應負起婚姻中的生育責任。
教宗說結婚卻選擇不生育, 是耶穌不樂於見到的事。「舒適文化令人堅信:『最好不要有小孩, 這樣比較好。」他表示忠誠、忍耐及對生育開放是基督宗教的三大支柱,通過領洗,更多人成為基督兒女令教會蓬勃;就如婚姻一樣亦要向新生命開放。
美國主教談維護婚姻
強調乃信徒公民責任
(天新社訊)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阿靈頓教區羅主教(P. Loverde) 五月二十八日在公教刊物撰文,呼籲教徒維護一男一女的婚姻,讓它繼續成為社會和兒童成長的基礎; 並強調這是信徒的公民責任。
對於美國十七個州重新釐定婚姻的定義, 他說教徒更需要維護婚姻。他指社會科學清楚指出一父一母的穩定婚姻對兒童最有利。他說目前婚姻備受挑戰, 沒有回頭路,他認為自己的教區亦需要為此行動。
美自然家庭計劃導師籲
呼籲慎用手機懷孕程式
( 天美社訊) 美國主教團轄下的自然家庭計劃助理總監德蘭(Theresa Notare)和當地多位相關計劃導師領袖認為,教徒應慎用近期流行的預備懷孕手機程式,並確保能從中取得正確及清晰資訊。
德蘭認為,編寫人員未必是自然家庭計劃導師,程式效果成疑。她指部份程式旨在幫助婦女懷孕, 但亦有些以助人掌握生命週期避孕為本。
此外,有導師表示,程式若能導人焦點集中在自然家庭計劃才有價值。
他又認為,程式若未能幫助夫婦明白紀錄數據的科學用途,購買只會是浪費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