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政改「袋住先」?
去年八月三十一日,人大為香港政改設下「鐵一般」的大閘,決定二○一七年的特首產生方法必須以四大界別組成的提名委員會為基礎,並限制候選人最多兩名,也沒有提及二○一六年的立法會改革。「八三一」致力維護四大界別的特權利益,讓本應屬於廣大選民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權利把持於一千二百人的手中,加上提委會的組成和分佈並不廣泛,只以個別職業成為持分者,提委會根本稱不上「具有廣泛代表性」。上述可見,香港政府沒有向香港人說出事實的全部,以「袋住先」瞞天過海。
長達三個月的「雨傘運動」正是「八三一」之果。運動首先以學聯發動的罷課作序,再乘著「和平佔中」儲積了一年有多的民氣而爆發,最終香港人在九月二十八日正式以「反對人大八三一」、「重啟政改五步曲」等為口號開始佔領運動。「雨傘運動」正是一場港人展示反對「八三一」的決心的運動,政府不但沒有回應民意,更接二連三以暴力和抹黑打壓,直至今日運動完結,也繼續搬出「八三一」回應香港人,視民意如無物,如此就是負責任的表現?我們對如此政府還有信心嗎?再者,「八三一」之前,香港人爭取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多年,意在消除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局面,也消除經濟階級的劃分,反對任何形式的職業、經濟貢獻歧視。如今「八三一」肯定的提委會也是跟隨功能組別的職業界別原則,不但背向「雨傘運動」的民意,更是無限期拖延《基本法》中有關全面普選立法會的憲制承諾和責任,改革無期。
近期,建制中人不斷強調「袋住先」是日後改革制度的開始,但可信嗎?香港人不要忘記,北京及香港政府已多次違反自己許下的承諾,包括在二○○四年以人大釋法削去香港人二○○七年實現普選的承諾、二○○七年否決二○一二年普選。至今日面向的二○一七年,北京仍然擺出一副維護特權利益的姿勢,向港人拋下一個「八三一」,我們可以相信未來將會變得更好嗎?此外,二○一七以後的政改已不是本屆梁振英政府的負責,今屆政府的承諾,下屆政府沒有必然的責任去落實。所以對梁來說,未來政改方案可「變得更好」只是化解現時政治爭議的口號,而不是他能保證的政治承諾。
港人爭取民主三十年,換來的是一人梁振英和「八三一」,你甘心嗎?三十年來已經證明,民主絕不是當權者賜予,即北京的恩賜,每一次的制度改革和寸進都是香港人自救抗爭的產物。與其相信今日「袋住先」可以換來北京在二○一七後的開放態度,倒不如問問自己有沒有決心對抗強權,相不相信我們有決心去爭取屬於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