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參與康樂活動

期數
3744
刊登日期
2015.11.2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22 日

(本報訊)非牟利慈善團體樂智協會上月公佈「智障人士參與社交康樂活動及康盛人生狀況」研究結果,發現社交康樂活動有效提升智障人士的情緒及社交能力,報告建議社會福利署將社交及康樂活動中心納入為主流及常規化的服務。

樂智協會十月十七日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會址發布上述研究。是次研究與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國際學院健康生活發展中心」合作,於四月至六月訪問智障人士與及其家長,當中以問卷訪問三百八十六位智障人士的家長或監護人;另外邀請十五位患有輕度或中度智障人士及其家長接受面談訪問。

研究提出五個「康盛人生」範疇,包括:情緒、社交、工作╱學業、體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結果顯示九成五家長認為社交康樂活動對智障人士有正面影響,超過半數家長認為子女的情緒管理有進步,逾三成二人認為可提升社交能力,但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只接近一成。

報告指出智障人士的「體能」和「社交行為」兩個範疇有較高的平均分,反映現今智障人士有較多機會在社會中參與社交及康樂活動。

另外,報告指上述康盛人生的五個範疇對個人全面健康同等重要,然而,結果顯示智障人士的「情緒管理」平均值最低,情況值得關注。

根據香港統計處二○一四年的數字,全港智障人士總數約為七萬一千人至十萬一千人;社會福利署於本年八月更新的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名單,顯示現時全港只有三間機構獲政府資助專為智障人士設立的社交及康樂活動中心,其他提供不同類別服務的機構或單位雖有為服務使用者提供社交及康樂活動,可是多以消閒性質。樂智協會指出,上述安排難有系統地統籌及有策略地推行社交及康樂活動。

報告指參與社交康樂活動有助智障人士平衡發展,減少因精神健康欠佳引致的精神障礙問題。報告又建議社會福利署宜將社交及康樂活動中心納入為主流及常規化的服務,增加服務機構的資源,如人力資源、設施及空間;服務機構亦需強化服務以增加成效,並與社會各界合作,以促進智障人士的參與。

當天發佈會前大會舉辦「社交康樂活動對智障人士發展的效能及推行策略研討會」,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介紹愉快人生——如何協助智障人士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黃宗顯醫生則探討健康人生——運動對智障人士精神健康的關係與影響。(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