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多元職業發展比鼓勵創業重要

期數
3703
刊登日期
2015.02.06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2 月 08 日

阿里巴巴早前宣布成立十億「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資助青年創業,而馬雲先生正是由董建華先生召集「團結香港基金」的顧問,而董先生成立該會其中一目的,就是研究青年問題。而這也正正配合剛發布的施政報告對青年發展的定位,今年政府也成立了「青年發展基金」,也是資助青年創業,看完這些新政策及私人基金,不難不解讀政府對青年問題的回應就是鼓勵青年創業,以解決青年缺乏向上流的機會。

在施政報告宣布的期間,也有研究發布香港青年的創業比率比鄰近城市為低,更合理化政府成立「青年發展基金」的理由。但坦白說,香港是否有好的環境及土壤去鼓勵青年創業,反而筆者不太覺有認真討論過。所以,在沒有認真檢視香港創業環境,資助青年創業基金實在能讓幾多青年人受惠,筆者抱持觀望態度。

關於青年創業的討論,令筆者想起生涯規劃,在近幾年,政府投放不少資源在生涯規劃教育,期望透過生涯規劃教育讓青年人踏出社會工作時已有足夠的準備。生涯規劃是一個以生命發展階段為焦點的觀念,將事業抉擇看為在生命歷程中不斷把事業發展看作一個終生的歷程,在漸進的人生階段中,發展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才幹、能力、興趣、性格及對工作世界的認識。因此,事業發展亦是個終生不斷了解和認識自己及所身處環境的過程。相信在閱畢這個定義,也會同意青年人在參與生涯規劃教育會對將來面對工作世界,無論知識上或工作態度有更好的準備。

但是,筆者在接觸青年人的經驗上,發覺有些青年人即使清楚掌握自己的性向,也清楚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在香港的處境,並未能如願以償。以跳街舞為例,近年很多青少年也愛學習街舞,亦認真考慮以此為職業,但能真正以街舞為職業的青年並不多,歸根究底,就是政府在職業規劃並未回應青年的多元就業需要,香港缺乏多元的藝術發展政策,而藝術團體在申請資助及表演場地時也面對不少困難,所以很多有志青年也望門興嘆。

有統計指出,青年人較多從事服務業,因香港零售及銷售業較需要人手,如配合市場需要,也只可選擇服務業。筆者也接觸過不少內向青年人,即使他們的生涯規劃的相關評估,並未顯示他適合服務業,他們也無可奈何要加入服務業。因就業市場工種並不多,部份專業如社工及教育亦差不多飽和,即使青年人有心有力,也未能投身有關專業,而政府作為最大的僱主,絕對有能力增加這些專業的職位以回應青年入職這些專業的需求,尤其教師的工作量也過重。

能讓青年人在職業上有多些選擇,讓就業市場更多元化,比起推出創業基金其實更讓青年人受惠,希望政府認真審視一下青年人的多元就業需要。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