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慈悲禧年的聖門
期數
3747
刊登日期
2015.12.1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2 月 13 日
慈悲禧年這件富象徵意義的盛事,在世界當前的暴力氣候之下最是適切不過。慈悲禧年在十二月八日正式開始,當天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開啟聖伯多祿大殿聖門。
可是,一向毋懼創新的教宗已率先在這個日子前,於訪問非洲期間在當地開啟聖門,以促進慈悲、修和與對話。教宗此舉當下強調出這個
具象徵意義的開啟聖門儀式包涵普世幅度,以及教會生活從羅馬延伸到全球地方教會的意義。
聖門是天主慈悲的象徵——聖門歡迎所有前來的人,特別是尋求悔改的罪人,因為聖門賜予寬恕的恩寵。
但跨越聖門門檻,需要勇氣。
這個象徵意義取自《默示錄》(二十一25)裡所描述的聖城影像:「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這實際上指的是,門永不會關閉,因為聖城裡沒有黑夜,也沒有黑暗。
跨越門檻無須先獲邀請——聖城之門對所有人開放,但前來的人要先提出請求才可以跨越;若沒有合理原因,他們所提出的要求不得被拒絕。
天主不強進我們的內心,反而請求我們准許祂進入。因此,管理這些
門是專門的工作。
在香港,守門人隨處可見,差不多每一座樓宇都有人看守大門。儘管
這些被稱為保安的守門人通常不被重視,但其職位很重要,因為他們在入口處,是笑容可掬還是皺眉不悅都清晰可見。
守門人能使入口變得吸引,讓人感到跨進去會是件樂事。
門也有保安作用。教宗方濟各說:「門必須守護,但不可將人拒之門外。門不該強行推開,卻應徵求同意,因為好客藉著款待的自由而閃耀光芒,蠻橫地闖入卻使之黯然失色。」
可是,門口要暢通無阻,必須要有信任。福音充滿歡迎和嚴拒客人的故事、門內門外之間關係變得扭曲的例子。
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聖門慶典追溯至一四九九年。聖門大部份時間被密封,與其說是打開一道門,倒不如說慈悲禧年實際上以拆除磚牆來開始。這賦予儀式更深刻意義,它挑戰人們把拒絕他人進入心靈之牆拆除;更廣地說,也是對那些在邊境築起圍欄,拒絕讓那些實際上不帶來任何傷害的人進入的國家一個考驗。
但環顧各個社會,卻築起許多圍牆。政府政策能阻止族群在社會裡提
升地位;恐懼、偏見和不理性的憎恨可以製造貧民區;勢利傲慢可以排斥他人;種族主義可以迫害他人;貪婪則製造吞噬生命的貧窮。
慈悲禧年對全人類和社會均是考驗,讓眾人反省排斥他人的行為和政
策;亦喚醒我們對於所有人類應有美好生活權利的認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