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慈悲特殊禧年即將來臨之際,教宗以「好客之門」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我們已走到了禧年的門檻, 禧年近了。在我們前面的是門, 不僅有聖門,還有另一種門, 天主慈悲的大門。這門多麼美好啊!它接納我們的懺悔,給予我們天主的寬恕。這門慷慨敞開著,我們只要鼓起一絲勇氣就能跨過門檻。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些沉重的負擔。我們都是罪人!讓我們善用即將來到的聖年,跨過天主慈悲的門檻。天主永不疲倦地寬恕我們、永不疲倦地等待我們! 祂注視著我們,常在我們身邊。勇敢些!讓我們進入這扇門!
今年十月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大力鼓舞了每個家庭和整個教會,讓我們在這扇敞開的門前相會。教會被鼓勵去敞開自己的門,與主耶穌一同走出去,會晤那些在此艱難時期偶爾猶豫、偶爾迷惘的旅途子女。基督徒家庭特別被鼓勵為主耶穌打開門, 祂帶著祂的祝福與友誼正等候進入。若天主慈悲的門總是敞開的,我們教會的門,我們團體的門,我們的堂區、機構,我們教區的門也應是敞開的,這樣我們眾人才能走出去,將天主的慈悲帶給人。禧年意指天主慈悲的大門, 但也指我們教會敞開的小門,好讓主耶穌進來,或者讓上主出去,祂許多次成了我們的結構, 我們的自私及許多事物的囚犯。
主耶穌從不破門而入: 祂也會徵求許可。《默示錄》寫道:「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三20 )。讓我們想像一下,主耶穌在敲我們的心門!《默示錄》最後一幕偉大神視如此預言天主的城說:「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意思是門總是開著的,「因為那裡已沒有黑夜」(廿一25 )。世界上有些地方是不需要用鑰匙鎖門的,這樣的地方仍然存在。但在很多地方安裝防盜門已經成為常例。我們不該向在我們的生命、家庭、城市及社會生活上必須使用這種系統的觀念投降。教會生活更不該如此,這樣會很可怕!一個不好客的教會就如同一個自我封閉的家庭,使福音受到侮辱,使世界枯竭。在教會內不需要甚麽防盜門,一個都不要!全都要敞開!
「門」,包括門檻、路口、疆界的象徵性至關重要。門必須守護,但不可將人拒之門外。門不該強行推開,卻應徵求同意, 因為好客藉著款待的自由而閃耀光芒,蠻橫地闖入卻使之黯然失色。我們要常常打開門,看看門外是否有人在等候,或許有人不敢敲門,甚至沒有敲門的力氣。有多少人失去信心,沒有勇氣敲我們基督徒的心門和我們教會的門。他們站在門外,沒有勇氣, 我們奪去了他們的信賴:勞駕, 絕不可讓這樣的事發生!
門可以傳遞很多有關家庭和教會的信息。看門之人需要有謹慎的分辨力,與此同時必須令人無比信賴。我願意向每位看門人說聲感謝:無論是在寓所、公民機構,還是在聖堂看門的人。門房的謹慎與禮貌常常讓客人從進門的那一刻就感受到這戶人家的人情味與好客之道。這些男人和女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他們是人的城市相遇及接納場所的守護人!我向所有看門人,不論是寓所還是聖堂的看門人,說聲非常感謝!你們總是面帶微笑,常能顯示出那戶人家、那所聖堂的好客之情,如此人們就能在那個地方感到幸福和被接納。
實際上, 我們清楚知道, 我們自己就是天主之門的守護者和僕人。天主的門叫甚麼名字? 叫耶穌!祂照亮了我們生活中的每道門,包括我們的出生和死亡之門。祂親口說:「我就是門, 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場」(若十9)。耶穌是讓我們進出的門。因為耶穌的羊圈是庇護之所,而不是監獄!天主的家是庇護之所,不是監獄;天主的門名叫耶穌!如果門關著,我們要喊道:「主啊,開門吧!」
耶穌是門, 祂會讓我們進去或出來。那些設法避開門房的人是強盜:奇怪的是,強盜總是設法從別處,從窗戶,從房頂進入室內,避開門房,因為他們不懷好意,偷偷摸摸地爬進羊棧, 欺騙羊群並利用牠們。我們必須經由門進去,聽從耶穌的聲音: 若我們聽到祂的聲音,我們就安全脫險了。我們可以進無恐懼、出無危險。在耶穌的這段精采講話中,祂也談到負責為耶穌善牧開門的守門人(參:若十2)。如果守門人聽到牧人的聲音,就打開門,讓牧人帶領的每隻羊都進入羊圈,包括牧人在灌木林中找回的迷失之羊。羊群不是看門人揀選的,也不是堂區秘書揀選的;羊群全都受到邀請,他們是善牧揀選的。看門人,他也聽從善牧的聲音。因此,我們大可以說,我們必須如同那看門人。教會是上主家裡的門房,教會是門房,不是上主家裡的家主。
納匝肋聖家非常清楚一扇開著或關著的門對於孕婦、無庇護之所的人、躲避危險的人意味著甚麼。基督徒家庭要把他們的家門變為天主慈悲與好客之門既小又偉大的標記。教會就應以這樣的形象在世界每個角落被人所知,做敲門者天主的看門人,像天主那樣接納,不給人吃閉門羹,如果你不在家要說聲對不起。讓我們懷著這樣的精神邁向禧年:那裡將有聖門,也有天主慈悲的大門!但願那裡也有我們的心門,以接納天主的一切恩典,好使我們也能給予寬恕,接納每位向我們求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