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因應佔領行動

期數
3687
刊登日期
2014.10.17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0 月 19 日

(本報訊)明愛向晴軒因應近日的大規模請願行動,提供二十四小時情緒支援服務,從熱線資料發現求助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亦受影響,機構提醒人際關係並非建基於政治立場上,朋友間不宜作偏激的埋怨與標籤。

明愛「向晴熱線」至十月九日,共收到過百宗有關的求助,當中不乏曾參與集會,或透過不同媒介目睹群眾示威、衝突場面,以及警方清場行動等而感到不安的市民。

向晴軒說,部份求助者坦承對未來生活充滿憂慮及恐懼,亦因事件掀起排山倒海的報導,令情緒持續受困,或出現緊張焦慮、難以入睡或發噩夢等狀況,需要尋求輔導及其他支援。

它說,從熱線求助中發現,求助者當中分別就「佔領行動」有表示支持和反對,亦有不少巿民是抱持中立或觀望態度的。

求助電話中,第一類別是涉及民生、經濟和情緒困擾,例如因事件造成的交通阻塞以致影響生活作息,或因工作收入銳減及投資失利等而向社工宣洩壓抑多時的不滿。

第二類求助電話涉及人際及家庭關係,有家長致電表示不贊成子女參與集會,認為他們漠視家長的關心;不少家長透露夫妻及親子間近日經常為此事爭執、冷戰,亦有情侶因各自捍衛的立場相異而感情生變,甚至有相識數十年的摯友因彼此的政見不同,變得不敢在朋友圈子中發表個人意見。

向晴軒建議家長在處理上述事宜時,嘗試以「關心」代替「責難」,這會令子女較容易接受;又提醒人際關係並非建基於政治立場上,各人應珍惜人際間的互信與感情,不作偏激的埋怨與標籤。

另一方面,因應述社會事件可能引起的人際爭拗,香港仔的聖伯多祿堂培育組十月二十日舉行溝通講座,講座主持人之一、善牧會阮開鳳修女對本報說,家人容易就社會議題各持己見,然而傾談時應嘗試了解對方看法,避免因意見不合而傷害人際關係。

「有不少人因目前的社會議題產生強烈的情緒。良好的溝通有助紓解情緒,亦能加深了解家人的看法。」她說,即使家人持相反意見,家長毋需因此視子女不聽教,子女亦不要因此認為父母不明白他們。(公/詠)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