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到底我們出了甚麼問題?
這一段日子,看到社會上出現的紛爭,社群撕裂,人們針鋒相對,相信很多人都會問,到底我們出了甚麼問題?當然,今日的問題明顯地來自政改的爭議,但構成這次大規模前所未見的社群反目,恐怕是有更深層的社會成因,筆者不是社會或政治學者,但作為香港社會一員,相信只要開放胸懷,放眼四周,總能看出一些端倪。
不久前看到一份報導,指香港的年輕人甚少有儲蓄習慣,就算已在社會工作的,食住仍多依賴父母,但也有積極例子:有年輕人月入一萬八千,日常生活極其慳儉,故除能儲起一萬元預備買樓結婚外,仍能給父母四千元家用;相比時下一般青年,此君可謂榜樣,應受讚許。但細心一想,他每月儲一萬元,據稱現在已有三十多萬,準備買樓結婚,但觀乎現今樓價,三十多萬作首期,九成按揭,只可買二百至三百呎(實用)「劏屋」,每月供款亦可達一萬四、五千元,負擔不輕,就算加上太太的收入,但自組家庭的各項使費一闊三大,一旦息率回升,情況頗不樂觀,如果有小孩子的話,就更不得了,聽說養一個小孩要四百萬,但這已是多年前的估計。凡此種種,單是金錢上的考慮已教人心灰,更不要說其他如撲奶粉;排隊輪候幼稚園派表;小學、中學扣門……這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怎樣的人生呢?當然有人會說,會有升職加薪吧──升職因人而異,無從說起,但加薪未免太樂觀了,這些年來,實質工資能有多少加幅?能追上通脹已是萬幸。其實這絕非個別單一特殊例子,大家只要看看身邊的親朋戚友,不難找到很多年青男女,雖然拍拖多年,但因無力買樓,上公屋又不合資格或遙遙無期,因而不知何去何從,坐困愁城!
除了適婚人士,在學青少年也是飽受困擾的一群──香港的教育制度,千瘡百孔,飽受批評,但問題一直拖延,全無解決跡象,例如大學資助學位長期不足,「符合大學入學資格」一詞已成為人所共知的諷刺話,過去政府的解決方法就是自資副學士/高級文憑課程,結果苦了家長口袋,養肥了相關學院,但認受性卻一直存疑,更嚴重的是由於要自負盈虧,很多學院會集中提供運作成本較低的商科課程,結果學生的選擇非常有限,而香港社會是否能吸納這麼多商科畢業生實屬疑問,更重要的是多少青年人的才華會因此而被埋沒,無從發揮?
以上的其實只是一麟半爪,其他問題一大堆,如醫療、退休保障、最低工資、最長工時、城市發展、環保、中港矛盾等等。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全無出路,逐漸變成結構性問題,衍生為不同階層、年齡、地區、社群之間的矛盾,冰封三尺,豈會是一日之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