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舉辦講座

期數
3749
刊登日期
2015.12.24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2 月 27 日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舉行的周年大會暨研討會上,教會人士及學者指出,香港社會於「雨傘運動」後,需要讓民間團體發揮團結民眾及改良社會的角色。

正委會十二月十八日假西灣河聖十字架中心召開年會,研討會題為「後雨傘時代重建社會團結」。講者之一、方濟會陳滿鴻神父指出,公民結社權利體現社會訓導的輔助原則,政府當尊重民間團體,使他們能發揮功能,令社會百花齊放。

陳神父續稱,執政者的首要目的應是公共利益和社會福祉,而目前香港社會處於嚴重分裂,跟社會未能發揮輔助原則有關。

他認為九七前的殖民地政府和民間團體在社會事務上一直合作無間,但九七後的管治有明顯轉向,令九七後的民間團體出現扭曲,一些有政治背景的新成立社團間中與香港傳統的民間團體唱反調,然而,真正的民間團體應該按照各自的理念獨立運作,例如成立具先知幅度的壓力團體,為市民的需要發聲。

陳神父指「民間團體有賴香港人的醒覺、出力和熱誠」,他亦對民間團體的前途有信心。

談到公民社會的發展,另一講者、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馬嶽教授說,雨傘運動及最近的區議會選舉反映香港的社會運動模式漸趨平板化,出現網絡動員等形式,惟很多規模比較小、關心議題較專的社運組織「不是傳統社運組織的追隨者」。

馬嶽說,「網上動員的社運模式與傳統的不同,傳統有形的組織相對上有較大的互信基礎」;現時的社運雖然價值觀一致,同樣針對政權,但過程中就路線的爭論和不信任,卻引致互相攻擊,這份不信任不利於公民社會發展。

他指「更多人覺醒後怎樣集結力量,透過政治參與令社會進步,甚而當有機會建設民主政制時,建立健康的公民社會便是挑戰」。

講者之一,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陳家洛博士指香港公民社會的兩大障礙,是「政治」和「經濟」兩道高牆,意識形態企圖把人變為只追求經濟成果的動物;他認為香港要建立以普世價值為基礎的公民社會,「構造公道的社會,在公共領域中有道德基礎的社會」。

教徒學者陳家洛表示民間追求個人身份認同,但同時激起了更多的對立面,教會應思考可以在民間提供甚麼土壤,讓公民社會聚合力量時有更多基礎。

研討會前的年會有不少教會和社會人士出席,包括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席吳偉傑博士等匯報全年工作, 成員就民主、外傭、貧窮、住屋、國內宗教自由及人權等多項議題的倡議及培育工作作分享。

夏志誠輔理主教於會上致辭說,香港社會未來一年滿有挑戰,他寄望正委會及教徒面對明年立法會選舉及其他議題的同時,能深化對正義和平的靈修。

他亦提到正委開展工作回應教宗方濟各的《願祢受讚頌》通諭。

對於教會進入慈悲禧年,夏主教分享了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告恩慈之年的事跡,鼓勵正委會及教徒在推動正義和平上要堅持到底,期望社會有轉變之餘,也要在靈修上聖化自己。(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