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啟德居民面對迫遷
聖誕新年佳節當前,但九龍灣觀塘道具五十四年樓齡的啟德大廈居民, 近期卻備受清拆事宜困擾,住戶皆為基層人士,其中六成是南亞裔家庭,勢不能負擔巿區高昂的租金。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的社工早前已著手接觸居民,協助他們計劃未來的方向。
來自巴基斯坦的香港人Mirafsar來港二十五年,他當銀行護衛十八年,兩年前子女來港定居,一家人遷入啟德大廈。他月薪約一萬元,為應付家庭開支,須申請低收入綜援。
Mirafsar申請公屋四年多,一直渺無音信,面對住屋以短租形式續租,他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感到十分無奈,「太太在這裡認識許多同鄉,彼此照應,一起說同共語言感到很親切」。他說:「這裡租金只四千餘元,其他地方不可能那麼便宜,即使這裡有許多老鼠,也想繼續住下去」。
二○一二年底啟德大廈被私人發展商收購逾九成業權,因建築高度限制問題,發展商與城規會對簿公堂而令重建押後。
目前租戶只能每半年簽下短期租約,新租戶租約至明年五月,負責跟進啟德大廈居民工作的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單位主任曾凱倫對本報說:「官司一天未完也會延後清拆,發展商仍透過地產代理租出單位」。他補充, 啟德大廈屬私人集團收購,不屬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故此居民都沒有安置資格。
曾凱倫指出,啟德大廈逾一百多戶基層家庭面臨被迫遷,政府有責任跟從事件,以及檢討現行公屋輪候安排。他指南亞裔家庭人口多,卻礙於語言及文化,難以掌握社區資源,一旦被迫遷後難以覓得居所。
另一來自印度的戶主Gurpreet Singh, 一家七口住在啟德大廈兩年,約五百五十呎的單位月租四千五百港元。從事電子技術員的Singh對本報說,大廈衛生環境甚差,牆壁有裂縫和滲水,老鼠晚上出沒,令三歲兒子受驚。加上家中有長者,步行上樓有困難,「妻子之前在樓梯跌倒而流產,我們很難過」。
Singh曾到土瓜灣找房子,但租金較便宜的單位多數是唐樓,「我怪自己沒有能力讓家人過較好的生活,面對未來我們都感到很大壓力」。
其妻Pannu Kawaljit Kaur現正懷孕,她說孩子出生後,便要辭掉半職工作照顧家庭,「我已懷胎三十週,很擔心清拆後仍未能上公屋,我們不能付擔外面昂貴的租金, 迫遷後我們可以住哪裡?」
明愛社工凝聚意見
明愛社工去年與大學生義工到啟德大廈設街站,上門接觸居民,並成立核心組,每月舉行居民大會;社工亦安排居民尋求民政事務處與立法會議員的協助,把有需要的住戶轉介社署跟進。
本年十月,南亞裔居民會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要求當局為家庭成員眾多的南亞裔族群編配兩個相鄰公屋單位。曾凱倫解釋,目前新建公屋只有少量六人以上大單位, 當局可為他們編配兩個小單位以解決需要。
不少啟德租戶表示,難以負擔同區昂貴租金。至於啟德大廈的租金相較市區同類型租盤便宜,一個約四百呎的單位月租四千五百港元,可是租約只屬短期,一旦大廈重建,將有一百多戶基層家庭被迫遷。
面對公屋不足,大多基層家庭已輪候公屋多年,過去不少論者均提到,政府須重新修訂現行房屋政策,包括私人發展商收購的重建政策,並重推租金管制以保障基層人士的住屋權。
事實上,剛過去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亦以家庭為主題,當中討論過一系列家庭問題,包括關心移民家庭的需要。(高)
小巴基斯坦
啟德大廈由四幢樓宇組成,合共二百八十八個住宅單位、十六個地鋪及一百個車位。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去年九月開始跟進大廈清拆事件,接觸逾一百五十戶家庭,居民大多是低收入家庭,當中六成為南亞裔家庭,亦有內地新來港人士。
啟德大廈有「小巴基斯坦」之稱,附近設有南亞小店、小型清真寺等,此外,由於大廈單位面積較大,適合多為大家庭的南亞裔人士居住。
•資料取自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