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問題日趨嚴重
(天亞社訊)巴黎氣候峰會結束之際,北京十二月發出歷來首個紅色霧霾警報,天主教的修女們從自身做起,即使力量細微,仍努力不懈地保護地球。
三面包圍北京的河北省同樣受霧霾影響,當地的天主教孤兒院「黎明之家」院長王清芬修女指出,修女們一直訓練志工和孩子們盡量減少製造垃圾和使用塑膠袋,做垃圾分類及回收,果皮等則用作有機肥料。孩子的衛生用品就做無毒焚燒, 「院內的垃圾自己處理,盡量不給外面做成壓力」。
今年十一月,黎明之家開辦了可能是國內第一家二手商品店。此舉除了提供工作機會給院內的殘障孩子, 也有促進環保的用意。王修女說:「把這些舊衣服收集過來,經過再打理、再轉手賣出去,這樣就不會浪費。人們很多衣服都是穿一下,甚至沒有怎樣穿,還有很多新的也就丟了。」
王修女對天亞社說,環保已成了中國非常重大的問題,特別在農村,到處都是垃圾,「就感覺全中國就像一個垃圾國家一樣」,沒有地方可以處理。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測算,中國農村約有六點五億常住人口,僅生活垃圾若按每人每天產生零點五公斤計算,一年可產生約一點一億噸垃圾,但其中有零點七億噸未作任何處理。
他們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全國九成以上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糞便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八成五以上;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到九成五。
然而,從事環保工程的教友劉保祿指出,在一些小區、正規事業單位、學校等設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箱,有些分類很詳細,問題是「運輸垃圾車隨意拉走已經分類的東西,不做任何的再分類」,如果這中間環節做不好,下個環節肯定更沒戲。
這位居於安徽合肥的教友坦言,在目前沒有全面推廣垃圾分類的情況下,只能用焚燒處理所有垃圾,故此對國內的環保不抱有多大希望。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中華省會長阮美芬修女對天亞社說,修會也注重向國內的修道人或教友培育環保意識。「不過,最困難的就是資訊不流通,很多人都不知道地球污染的嚴重性」。
河南的瑪利亞修女就是從電視和講座汲取環保知識,然後向不完全了解環保的人分享和提點,灌輸觀念和意識。譬如,她向教友講解地下水問題,指出多少年之後會用盡,「為了後代子孫能夠有水喝,必須從現在起節省每一滴水」。
目前,她的修會所負責的安老院正想辦法申請用太陽能取暖,以解決煤炭取暖所帶來的污染。
不過, 在教會整體而言,國內天主教徒都覺得仍須努力。
居住在北京的化學老師施若瑟指出,他的本堂較為年邁,可能對環保知識也不是知道得很多,幾乎沒有從道理或信仰上談及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