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最小兄弟中的一個 —追思已亡諸信者

期數
3689
刊登日期
2014.10.3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1 月 02 日

在羅馬,有一所「聖階小堂」,內裡有一道階梯相傳是聖海倫娜到聖地朝聖時,將主耶穌曾走過比拉多衙門的階梯搬來。現在,朝聖者會跪上這神聖的階梯,以默想主耶穌的苦難。其實,階梯只有廿八級,但若要跪著而行,亦會非常疼痛。因此,在階梯的頂部有一幅很大的十字架壁畫,使我們能透過自身肉體的痛苦,默觀主耶穌被釘時的苦況。但另一方面,朝聖者亦可將這些克己及補贖,為某意向而奉獻給上主。多月前,我曾到「聖階小堂」朝聖,特別為堂區已亡的信友祈禱。在這廿八級階梯中,除了經歷了肉體的疼痛、努力的汗水外,他們的面容也在祈禱中一一浮現,感覺到雖然形體上已與他們分離,但精神上仍是相聚一起。

按教會的訓導:「基督門徒中一部分還在現世旅途中……一部份已經度過此世而在煉淨中;最後,另一部份在光榮中,瞻仰『在圓滿真光中三位一體的天主的真貌』。旅途中的人,和安眠於基督平安內的兄弟姊妹們的連繫,絕不會中斷,而且,按照教會永恆的信仰,這一連繫會藉著神益的互通而加強。」(教理954-955)因此,我們除了為亡者祈禱,使他們能因著天主的仁慈及憐憫而獲享天國的福樂外,我們亦需要關心身邊的兄弟姊妹!今日的福音中,主耶穌為我們訂定的關懷準則:「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渴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了我。」(瑪廿五35—36)其實,這一切就是我們對近人的關懷及憐愛!我們有沒有體會別人的需要?另一方面,當我們與別人分享時,所持有的是怎樣的心態?在當代的社會經濟上,會以一種「滴流經濟」來表達對窮人的關懷,但這種理論假設自由經濟令人富有後,財富自然會流到貧窮人身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試想想:在高樓價、高消費生活下的香港,多少人仍生活在貧窮線下,他們並非不努力,而是制度下的犧牲品!主耶穌提醒我們面對有需要的兄弟姊妹並非可憐他們,而是與他們分享他們應有的一份。我們從這份互愛的分享下,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皈依。我們可能沒有能力完全改變社會、改變他人,但我們絕對有能力改變自己,因為我們能在自省中體會到生命中愛我們的天主:「凡你們對我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這是一段靈性生活成長的歷程:我們從滿足自我的生活開始,體會到愛是一份施予,因為天主無條件地愛了我們,並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了我們:「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壹 四10)同時,我們亦感受到在無私的施予中包含著犧牲。這便是十字架的奧秘:它看似一份失敗,實質是一份勝利;它看似是無奈,實質是一份光榮!因為藉著主耶穌,光明戰勝了黑暗,亦為我們在生命兩極矛盾的戰鬥中,強化了恩寵的力量!因為惟有走出恐懼、脫離自私,我們才能有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懷抱世界。當我們能與近人分享生命所有時,這包括:物質、精神、相互的關係,我們更能體會到創造生命的主,而願意將一切全歸還於祂,並願意祂所創造的一切受造物也能在祂內得享福樂。

我們因著對享有永恆福樂及至高美善的嚮往,亦願意周遭的近人也能同享福樂;因此,對那些仍在煉淨的靈魂,便常在我們的祈禱中。因此之故,為亡者及煉靈祈禱亦成為了教會祈禱恆常的意向。「父啊!祢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享見你所賜給我的光榮。」(若十七24)這是主耶穌在臨別時為信徒的祈禱,亦成為我們心靈的安慰及企盼!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