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專神師馮允文神父
(天亞社訊)服務台灣天主教大專青年近半世紀的耶穌會士出版自傳,吐露青年牧靈工作的辛酸,甚至曾有不少神父抱怨他把年輕人拉走不回堂區,一度成為在教區有「壞名聲」的牧者。
八十一歲的馮允文神父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九日在台中市逢甲大學舉行《半世紀的陪伴》新書發布會。他在這本二百四十頁的口述歷史自傳裡指出,一九六五年晉鐸不久後便已經陪伴大專同學,成為終身志業。
「中國天主教大專同學會」全國總輔導神師馮神父,在六七年奉派到台北聖家堂從事輔導青年牧靈工作,翌年開始參與大專同學會輔導,先擔任台大同學會輔導,兩年後出任北區大專同學會輔導四年。
無怨無悔陪伴大學生的馮神父強調, 青年工作「不是有錢才能做事,有心最重要的!」然而,他在書中回憶帶領大專同學會時坦言,不論在台北或者高雄, 他「在教區的名聲也是很壞」。
一次已故台北總教區羅光總主教召開教區神父大會時, 席間提到「學生工作」,全場一百多位神父鴉雀無聲,靜默了好久,終於有位神父憤憤不平地說: 「我們堂區的大學生以往都幫教堂掃地,擦窗戶,後來都不來了。」另一位神父更很生氣地站起來控訴:「就因為大專同學會,把我們堂口的年輕人都拉走了!」
其後於七七年奉派到高雄教區時,馮神父仍躲不掉各本堂神父的抵制。他首次參加教區神父聚會,受到所有神父冷眼對待。
上海出生的馮神父十九歲高中畢業後進入耶穌會, 沒有就讀大學。他在中學時曾看過一場由慈幼會修生排演的話劇,便立志效法他們的會祖聖鮑斯高神父做青年導師,讓愛的生命在年輕人身上傳承。
馮神父在新書裡吐露, 他選擇以「年輕人的牧靈」做生活的重心, 因他明白「陪伴年輕孩子走四年路, 那是周而復始的重複工作, 報酬率是零」,而且他更早就自知「這個決定在重視學術研究的耶穌會內,是一條很少人走的寂寞小徑」。
即使在耶穌會的耕莘文教院裡,馮神父為了大專青年也與外籍會士「過招」。
當時院內有外籍神父嫌學生太吵,要關閉四樓廚房。看來溫良謙讓的馮神父迂迴曲折地抗議,溫和地提醒那些會士:「我非常尊敬你們,為了傳播福音和基督的愛,離家背井,漂洋過海地來到中國,如果我們因學生太吵關閉廚房。請問基督的愛在哪裡? 福音要如何傳?」從此外籍神長都不再埋怨了。
馮神父的口述歷史自傳《半世紀的陪伴》是耶穌會所屬的「耕莘文教基金會」和「我為人人協會」自二〇〇七年共同推動的「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叢書」計劃的第九冊,,由王蜀桂撰稿。
馮神父九一年調到台中, 翌年迄今擔任大專同學會全國總輔導, 並在二〇〇〇年起至今兼任中南部大專院校同學會輔導司鐸。
在台北、高雄、台中的四十七年服務裡,他都與大學生一起生活,使他觀察到南、北區的天主教大學生特性不同。
他表示, 北部生在大一、二時對團體有極強的認同感,非常熱情和投入,但到了大三、四時就在同學會裡蒸發了,因為他們忙著準備出國留學;而南部生正好相反,初期不太參加活動, 後期反而積極投入,成為各教堂的中堅份子。
對於各大專同學會的發展,馮神父也在書中透露秘訣,指各校的總幹事人選非常重要,如果能覓到能控制情緒的總幹事,則會務能蓬勃發展,反之就造成「歸零」結果。他還披露帶領大學生的秘訣,就是「吃飯」和「唱歌」而已。
馮神父同時非常積極於大專的福傳工作,由他在耕莘文教院時講授的道理班曾高達每周四十班,大部份都是未領洗的大學生,也有教友來重溫信仰要理。
馮神父堅持講道理的原則是「內容一樣,講法不一樣」。因此,世新大學畢業的詹竹華稱他是「7-Eleven 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