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禧年的生態皈依

期數
3751
刊登日期
2016.01.08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0 日

本地教會於「慈悲禧年」期間推動《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培育工作,鼓勵信徒關愛受造界,正好為禧年賦予更深且廣的內涵。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也可以是基督徒關心環境的基礎。

教宗方濟各在《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 強調當關心最弱小者與下一代的福祉,環顧當前環境,窮人在氣候變化及污染問題上首當其衝,下一代亦面臨天然資源短缺等困難。科學技術與政策固然能夠延緩這些危機,但在社會對受造界欠缺憐憫之際,慈悲精神正好能移風易俗,推動眾人為大自然和人類未來負起責任。

生活習慣與受造界的未來息息相關,因為溫室效應源於過度消耗能源而增加碳排放。若要改變現狀,改變習慣是必經之路,故此香港教區生態通諭研習小組等新近發起的「地球天使行動」,便是鼓勵教徒落實生態通諭的建議,從祈禱、心態、生活細節上作改變。

無獨有偶,台灣地區主教團去年底發表牧函,鼓勵教徒從生活細節開始,在環保上推己及人。當地教會承接教宗「生態皈依」的呼籲,提醒教徒需要有內在和外在的悔改行動,更重要的是以慈悲之心愛護共同的家園,回應禧年的悔改勸勉:「『生態悔改(或譯皈依)』除了檢視個人生活之外,更需要內心的轉化,培養關懷大地的福音精神,並與他人攜手合作,結合團體的力量,效法基督的慷慨、自我犧牲和善行。」

改變生活習慣,的確能讓人內化環保意義,但破壞往往源自人們失去同理心,以及受貪婪所支配,有見及此,本地教會與台灣教會在推動環保上同樣注重關愛貧苦病困,主張以愛改變人心,喚起每個人對萬事萬物的同理心。

這境界就如聖方濟兼愛世人以至整個受造界,生態靈修不只關乎個人神益,也體現出生態通諭所著重的「整體的生態觀」,讓人學習跟自己、別人及大自然修和。

「慈悲並不相反正義,卻表達天主向罪人伸出援手,給他新的機會去再次省察、悔改,以及相信。」(《慈悲面容》21)可見,在迫在眉睫的氣候問題當前,慈悲能成為每個人悔改皈依的動力。

 

讓我們在慈悲禧年期間準備心神作全面的生態皈依,與遭人所破壞的受造界和好,以保障下一代的未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