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2016教宗和平日文告

期數
3751
刊登日期
2016.01.08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0 日

1.   天主並不冷漠!天主關注人類!天主不會拋棄我們!在新年伊始,我不但願與大家分享此一深刻的信念,也誠摯的祝願全世界的每一個人、每一家庭、民族及國家──包括所有的國家及政府元首和各宗教領袖們,都能興盛、平安,並實現願望。我們一如以往仍然相信,在2016年我們仍會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中,堅定自信地追求正義與和平。和平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類的一項任務,而天主把這恩賜託付給所有受召去達成此目標的人。 

持守希望的理由

2.   令人難過的是,去年一整年中充斥著戰爭和恐怖主義,加上綁架、種族或宗教迫害,以及濫用權力等等。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上述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構成了「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在這一年已近尾聲,然而在展望新的一年之際,一些發生過的事情對我有所啟發,使我鼓勵每一個人,對於人類可以克勝邪惡、對抗退縮和冷漠一事,不要失去希望。那些事情證明我們在面對危急情況時, 能夠表現出團結一致,並能超越自私自利、冷淡和漠不關心。

我願在此把各國領袖曾聚集在一起的2015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這個會議是要找尋新方法來對抗氣候變遷,以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地球。我們也可想起兩件較早期的全球性事件: 在阿地斯阿貝巴舉行的印非高峰會(Addis Ababa Summit),投注資金來促進全球的永續發展,另一就是採用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the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標是確保,在2030年全世界人民─特別是那些貧窮的人民,能享更有尊嚴的生活水準。

對教會來說,2015年是特別的一年,因為今年是梵二大公會議兩份文獻發表的五十週年,這兩份文獻清楚地表達了教會對世人的團結關懷。教宗若望廿三世在大公會議開始時,就想大大敞開教會之窗,改善她與世界的溝通。《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及《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這兩份文件,標誌了交談、團結關懷和陪伴的新關係, 是教會力求在人類大家庭中喚醒的態度。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中,教會表達她與非基督宗教交談的開放態度。《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是建基於承認「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 也都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註1),教會建議要就我們這世界的難題與全世界人類大家庭交談,作為團結關懷、尊重與愛護這世界的表示。(註2) 

今年是慈悲禧年,我也願順著這樣的態度,邀請教會一起祈禱和工作,使每一個基督徒有一顆謙卑同情的心,能夠宣揚慈悲、為慈悲作見證。我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寬恕和給予」,更能夠接納「那些生活於社會最邊緣的人士──而邊緣人士是現代社會所造成的」,同時「不流於貶抑人性的無動於衷,或一成不變的日常任務,導致我們發現不到新事物!我們要抗拒只懂破壞的憤世嫉俗心態!」(註3) 

有許多很好的理由讓我們相信,人類有能力在精誠團結,並在互相聯繫、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共同合作,以彰顯我們對較弱小弟兄姊妹的關懷,以及維護公益。這種相互負責的態度,是建基於我們的重要召叫──友愛和共同的生活。個人的尊嚴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天主按祂肖像創造人類的初衷。天主賦予我們受造物不可剝奪的尊嚴,我們與所有的弟兄姊妹都相互有關係,對他們,我們負有責任;也要與他們團結,共同合作。缺少了這樣的關係,我們就略遜於人。那時我們會明白,冷漠真是人類家庭的一大威脅。在我們就要進入新的一年之際,我願請求每一個人探討此一現實,以克服冷漠並贏得和平。 

不同類型的冷漠

3.   冷漠顯然不是新的現象,歷史上每個時期都有人對貧困的人關閉心門,對四周發生的事閉目不視,轉過身子避免介入他人的困難。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冷漠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事件,而有了更廣的層面,於是產生了某種「全球性的冷漠。」

人類社會中的第一種冷漠是對天主冷漠,因而導致對近人及對環境的冷漠。這是虛假的人道主義和實用的物質主義,加上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我們會以為自己就是自己的本源, 而且是自己本身、自己的生命和社會的創造者。我們感到自滿自足,不但想要找到天主的替代者,更想完全不需要天主。結果我們認為除了對自己以外,不欠任何人甚麼,只求自己的權利(註4)。教宗本篤十六世不認同這錯誤的理解,他觀察到,人類本身以及人的發展都不能光憑自己就能解答我們對終極意義的疑問。(註5 )教宗保祿六世也同樣表示「真正的人文主義,必須向至高者開放,承認人生的真正意義來自一個召叫。」(註6) 

對鄰人的冷漠,會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有些人見多識廣;他們聽廣播,看報紙、看電視,但是他們只是機械化地做這些事,並未真正參與其中。他們模糊地知道令人痛苦的悲劇,但他們感覺不到與自己有關,也沒有惻隱之心。他們只把目光、思想行為集中在自己身上。我們必須說,今天儘管資訊多到爆炸,但並未使我們更關心他人的困難── 那需要開放的心和團結關懷的態度。(註7) 事實上,太多的資訊會讓人的感覺麻木,而且多少會降低了問題的嚴重性。「有些人直接了當地譴責貧窮國家造成的麻煩,由此得到滿足;這些控訴者縱容未獲證實的以偏概全,宣稱某種『教育』可解決問題,會使人平靜、並把人變得溫順無害。此說固然惹人惱火,但火上加油的是根深蒂固的貪污,遍布不同國家,從政府到商業以及各種機構,無論領導人的政治噱頭是甚麼,總之,到處有人貪污,試想那些被排擠到社會邊緣的人看到社會如此腐敗,怎會按捺得住!」(註8) 

另外,對自己身邊事物──尤其是那些不直接觸及我們的事物,毫不關心,也可看出人的冷漠。有些人寧願不問問題或尋求答案;他們過著舒適的生活,對受苦者的哭號聲充耳不聞。我們在幾乎察覺不出的情況下,已無法對他人及他人的困難感到同情;我們沒有興趣去關懷他們,彷彿他們該為自己的困難負責任,而與我們無關似的。(註9) 「在我們健康、舒適時,很容易忘記他人(但是天主父絕不會如此):我們不關心他們的困難、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所承受的不公義……。我們的心日趨冷漠。只要我還算是健康、過得舒適,我就不會想到那些比較不順心的人。」(註10) 

因為我們住在同一個家園中,我們必須關心這個家園的狀況,這是我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想法。水和空氣的污染、不分輕重地砍伐森林, 破壞自然環境,這些往往是人對人的冷漠所造成的結果,因為萬事萬物都互相關連的。還有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註11)還有人在其他地方為所欲為,但在自己家中卻不敢這麼做。(註12) 

在這種種情況中,冷漠會讓人只顧自己而缺少奉獻精神。這也是我們與天主、與我們的近人和與環境不能和平相處的原因。(待續)

 

 

注釋刊登全文文末╱台灣明愛會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