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貧窮報告的狐狸尾巴
政府於剛過去的十月十日發表《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下稱《報告》),羅列了以不同社會及經濟特徵劃分的貧窮數據。《報告》指出,貧窮率於包含「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在內的「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由19.6%下跌至14.3%,若將「非現金」政策(主要為公共房屋)亦予以計算,貧窮率則進一步降至9.6%,「顯示政府在扶貧工作上取得顯著的成效」(《報告》ES.13段),而待針對並無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14萬在職貧窮住戶(涉及46萬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實施,政府的扶貧工作便幾近功德圓滿。
表面上的確如此。但若稍為仔細思考《報告》的內容,就會察覺其中若隱若現的狐狸尾巴。首先,《報告》重覆強調「貧窮線的其中一個局限是以住戶收入為量度貧窮的單一指標,並無考慮其資產;由於人口持續老化,有相當多長者已經退休及缺乏就業收入,容易被界定為貧窮;惟當中部份長者擁有一定資產或無經濟需要,故數據無可避免地令長者貧窮人口包括了『低收入、高資產』人士,並高估長者的貧窮情況。」貧窮線僅參考收入無疑有其不足,但《報告》卻只談資產而不提支出(尤其長者於醫療、護理及起居照顧方面的支出)。此外,長者「居住」於自置物業並不等同其「擁有」自置物業,而即使其擁有物業,物業有關支出亦應予考慮。至於《報告》指出245,100名貧窮長者其住戶並無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且其中143,400人稱並無經濟需要,只說出了部份事實,卻隱藏了長者不申領政府經濟援助背後的種種原因,如維護尊嚴、不欲予人其子女不願供養父母的負面印象及固有(或被植入)的「不依靠政府」的思維。《報告》似乎意圖淡化長者貧窮的問題,並為政府拒絕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立場護航。
《報告》指出「發展經濟以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及「加強人力培訓、減少技術錯配」為「防貧最佳途徑」。無庸置疑,一般市民都願意透過努力工作自力更生,但由於政府一直以來所採用的「重資本輕勞工」的管理思維模式,以致工人難以依靠工資免除貧窮的威脅,觀乎政府對每年檢討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取消強制性公積金累算權益可抵銷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規定、設立標準工作時數制度及修訂《僱傭條例》「連續性合約」的限制等訴求的消極態度即可瞭然於胸,而對於在承判制度內盛行的剝削勞工權益的歪風,作為最大外判服務使用者的政府更是愛理不理。缺乏周全的勞工政策及嚴謹的規管制度,在職貧窮問題難以根治。
最後,《報告》提出將公共房屋的扶貧成效納入主體分析以「優化」貧窮線框架的研究方向。此舉是最具「扶貧潛力」的後著:一方面政府可「就地取材」將公共房屋即時轉換為扶貧的功績,另一方面政府可隨意透過更改定義而非實際措施處理貧窮問題,將窮人視為一個可調整的概念而非一群有血有肉的受苦者。
• 教區勞區牧民中心(港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