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天使】消費負責任

期數
3752
刊登日期
2016.01.1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7 日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的通諭,指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而她正受到人類的破壞。另一方面,教宗強調除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有社會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貧困的社群受到剝削,他們是自然生態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教宗更要求我們作出生態的皈依,改變每個人自己的生活習慣,愛護一切受造物,愛護大自然,不要浪費,要做負責任的消費者。

保護地球家園

教宗方濟各在通諭開始第5節便引用了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人類救主》通諭,指出人類往往視大自然的一切是為了給人類享用而不加以珍惜。教宗指出人類有責任保護、掌管和愛惜天主賦予我們的地球家園。

通諭第8節更指出人類要為對地球生態的破壞作出悔改。人類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多樣性,氣候產生了變化,雨林和濕地減少了,水源和空氣也受到了污染。以上一切是人類對大自然所犯的罪惡,也是對天主犯的罪惡。

健康整全發展

近兩個世紀,人類對消費顯得沒有節制地增加,對地球自然資源的消耗更顯得厲害。教宗在通諭第106節指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人類自以為科技的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更以為大自然是可以無止境地滿足人類的需求。教宗在通諭112節指出我們要掌控科技怎樣發展,才可使社會更健康、更人性化和更整全的發展。

今日人類往往以人類為世界的中心,將世界其他受造物和大自然的資源視為人類可以盡情使用的物件(通諭123 節)和「用完即棄」,製造了大量廢置的物件。教宗要求我們確保可持續的發展,推動再生能源,妥善管理我們的海洋和森林資源(通諭第164節)。

改變生活方式

教宗呼籲我們要理性地和負責任地消費,盡量將物件循環再用或回收再造以減少對大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城市能源的使用。在通諭第192節教宗指出更多樣化的生產模式也可帶來人類更大的創造空間和更多元化的工作機會。

在通諭最後的一章,教宗強調每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對周邊和世界帶來改變,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改變, 例如消費者罷買一些不環保的產品可以迫使生產商採用更環保的生產方式(通諭第206節)。教宗認為對生態的重視應該轉化成我們自己生活習慣的改變(通諭第209節)。

個人具體行動

教宗在通諭第211節更具體地提出我們可以穿多些衣服而減少使用暖氣(或在炎熱的地方穿些較涼快的衣服而不用冷氣),少使用塑膠和紙張,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垃圾可以分類回收,不要浪費食物,多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合用私家車,多植樹木,關掉不用的燈和其他電器。

從教宗的通諭,我們看到的不單只是一些環保的大議題,更是人類今日世界對物質的追求的反思。人類自從科技進步到工業革命,到今日的商業社會,鼓吹的是消費。無止境的消費,實在是破壞地球的背後原因,也是導致貧富不均的根源。消費主義反映了不少人以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一切受造物是為人而受造。我們只是地球的園丁,我們有責任確保眾受造物都受到尊重和愛護。為了地球家園的健康,為了下一代仍可享用到清潔的空氣和食水,我們要負責任地善用地球上的一切資源。我們購置自己所需的用品和食物,不要浪費胡亂拋棄有用的物品,衣履和食物。可以的話,把物品循環再用,每人都可以節儉度一個不以物質為中心的簡樸生活。

 

 • 教區「願你受讚頌」通諭研習小組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