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布夫
安德魯布夫( Andrej Rublev)是鮮為人知的聖畫像家,從俄羅斯的塔覺夫斯基(Tarkovskij) 講述他的心路歷程所遇到的障礙,和藝術生命面對的危機,才知道這人天才橫溢,是第四世紀聖畫像藝術的一大巨匠,更給予俄羅斯歷史演變的一些曙光。
安德是經過戰火的殘酷災劫,更害怕亂世思潮起伏,結果決定放下畫筆,丟掉畫板,停止醞釀大意念,終究變成自閉。就算是他的師傅天帆格高(Teofane il Greco)力勸他重拾藝術家工作,他亦掙扎了整整十四年,甚至匿跡消聲。最後竟然他看到一位年青人製作銅鐘經歷,從而頓悟人生道理,打破沉默,重回到創造的一份激情和創作新境界。
原來傳奇性,和帶有神聖性的巨大銅鐘製作,成了最感動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由於當時戰爭頻繁,人民生活塗炭,苦不堪言,教堂也逃避不過洗劫,盡是頹門敗瓦。人們欲見到天主的殿堂,望建立聖堂,復修大銅鐘, 所以遍尋製造銅鐘師傅。竟然,他們找到一個年青人,絕無僅有。人們眼看這個,乳臭未乾,從未有工作經驗,雙手也沒有勞動過的小伙子,便問他何來會有此勇氣,肩負起這樣宏偉的計劃, 和艱巨的製作工程。驚喜地,他們發現他自擅一家,原本乃有師承。原來他是出於鑄鐘世家,在先人們祖傳世代,早已有了高深的學問,精湛的製作技術、經驗和純熟的鑄造過程。因為戰亂, 他的父親在臨終時,特別以囗傳方式,講述鑄造銅鐘秘方。這位青年銘記竅門於心。結果人們被他的「口傳」所感動,對他有了信心,照著這個「疑無師傅」的方法,希望製造出一個有承傳, 和有傳承意義的巨銅鐘。
在全地方要找到一些特別具黏性、又可以塑造、高質素的陶土,本不容易。但是四處荒蕪片野,尋找較為適合的土地,更難乎其難。這個年輕的青年,領導一大群力壯的成年四面八方,尋覓處處,屢找屢敗。孝感動天,及至在一個落得滂沱大雨的下午,終於他們在一塊窮鄉僻壤的地方, 找到了這些陶土, 經過驗證, 認為適合,而且該地盛產之泥土,足夠提供製造鐘的內、外模,為鑄造燒熔的銅漿應用。已經艱辛, 歲月煎熬,陶塑模製造完成,但已動員無數,策劃多時,有人死亡,有人放棄,也有人忠心到底,而這個年青人也變成了成年人。內、外鑄模造了,但何來這麼多的銅?人民於是號召大家把存有的銅器銅具等等都捐贈出來,於是家家戶戶,同心同德,響應呼召,集合了足夠數量的銅,以備鑄造。
大大的銅鐘終於成功製成,教堂的鐘樓亦建立起來,直到鐘聲在高處響起,不但敲亮了全城,其實共鳴的,更是扣人心弦。一直觀察著這個青年的安德魯布夫,見到此時此刻,簡直被那些鐘聲敲打得像從夢中醒來,他矢志再次為教堂建築,為了天主而繼續天天繪製聖畫像。
在他的云云創新中,我們常常見到和默想的「天主聖三」聖畫(圖),就是具有高度的評價和黙想題材,而且今天,也被用作心理測驗的名畫,探討人的感覺(perception),以及人的觀點與角度(perspective),以透視人與人、人與天的放射和聚焦點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