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改善就業支援服務
政府統計處二○ 一一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縱然南亞少數族裔居民的勞動人口比率比香港全港平均勞動人口為高,但其入息中位數卻比全港入息中位數為低。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按二○ 一一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的貧窮率二○ 一一年為23.9%,較全港平均20.4%為高,其中巴基斯坦裔的貧窮率更高達51.1%。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 九龍) 於二○ 一五年六月至七月期間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訪問了一百二十五位五年內曾於香港尋找工作的南亞少數族裔居民,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在港求職困難,超過九成表示會透過親戚或朋友找工作。有七成半受訪者未曾使用勞工處任何服務, 而未曾聽聞勞工處服務的亦有三成。對於勞工處服務的評價,超過六成半曾使用勞工處就業服務的受訪者中表示,有關服務「沒有幫助」,超過八成半表示未能成功透過勞工處任何幫助而獲聘。如要令更多少數族裔願意使用勞工處服務,有近六成表示勞工處須僱用全職少數族裔職員,亦有超過五成半受訪者期望勞工處提供就業配對服務。
就業本應為改善貧窮問題的有效措施,但對少數族裔來說,即使獲得工作機會,由於他們主要透過親戚或朋友介紹工作, 限制了他們選擇工作的種類, 導致塘水滾塘魚, 形成持續性的低工資情況。勞工處本應擔當積極角色,擴濶少數族裔就業機會,可是,從本調查發現,少數族裔對勞工處的認知度、使用率、滿意度及實際成效均嚴重偏低。勞工處亦未能協助高學歷甚至已獲取專業資格的少數族裔,介紹合適的就業機會,政府亦沒有嘗試支援有財政困難的少數族裔在本地獲得專業認證。
中心曾協助來自巴基斯坦的F 先生, 他是在家鄉和在英國分別修畢法學學士及法學碩士課程的香港居民,因太太工作關係,已來港定居兩年。由於正準備及等待學歷認證及在香港繼續其專業, 所以他想在其間找工作以支持其生活。縱使英語流利,不諳中文及廣東話的F先生一直未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更已經考取保安人員許可證,作出「最壞打算」。
另外, S 小姐和R 小姐皆來自印度。S小姐在澳洲完成會計學碩士課程,並在二○○八年移居香港。雖然S 小姐講得一口流利英語,但不諳中文,所以在香港找工作困難重重。她嘗試拜訪勞工處尋求協助,但得到的工作機會及空缺只有基層工作如洗碗和清潔工等。R 小姐在家鄉完成商業學學士學位,並曾於印度一家跨國企業擔任金融主管, 但來港後亦遇上同樣問題。
其實以上例子屢見不鮮。一方面,勞工處仍沿用過去的方法,甚至因對南亞人士的刻板印象,未有就求職者的學歷及實際需要,提供相關的職位空缺及建議,卻只給予他們低於學歷及資歷的基層工種職位空缺。另一方面, 政府一直未有針對南亞少數族裔各種就業問題制定具體解決方法。因此,設立一個少數族裔就業服務科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因應南亞求職者的真正需要,配合本地勞動,協調與就業及培訓相關的部門,加強與非政府機構的合作,長遠策劃少數族裔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貧窮問題。
• 教區勞工牧民(九龍)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