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中國東北教會
(天亞社訊)中國東北的教會團體認為,互聯網有助克服寒冬時福傳和牧靈上的困難,不過仍然需要維持年老教友的直接牧靈以消減數碼鴻溝。
在東北吉林、黑龍江及遼寧三省,每年大概有四至六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都處於攝氏零度以下。
哈爾濱教友德蘭對天亞社指出,他們在夏季找機會在街上派發小禮物作福傳, 但冬天嚴寒,加上近年霧霾污染嚴重,「冬天太冷,都不願意外出」。
哈爾濱乃黑龍江省會, 當地公開教會自二○一二年發生非法祝聖主教被教廷絕罰後,許多教友轉往地下教會的傳教區。東北三省各自有約十萬教友。
在毗鄰吉林教區,天主教徒保祿對天亞社說:「很多堂區一到冬天教堂裡面的人明顯減少。」
他以其所屬堂區為例, 平常約有六十人進堂,而冬天有時會少二、三十人。但他同時指出,每逢諸如聖誕節等教會大瞻禮,進堂人數沒多大影響。
在剛過去的十二月廿四日平安夜,哈爾濱最低氣溫攝氏零下廿六度。
有教友指出, 當地老人不是全家奉教,家人為了他們的安全,有些會不讓他們獨自進堂,所以「聖誕節之前本堂神父也會去探望老人, 給他們聽告解、送聖體」。
冰天雪地常伴著這片土地,令長時間逗留在戶外成了困難,而讓人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的互聯網,便成了福傳的重要工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 社交平台手機應用程式已滲入大部份人的日常生活中。二○一一年面世的《微信》,更是目前中國最多人使用的通信程式,去年五月用戶已超過六億,而全球用戶更達到十二億。
不少教會團體目前也有《微信》或《微博》的公眾號, 如「天主教吉林教區」、哈爾濱傳教區的「餵養與牧放」等,以便發放教會新聞和信仰的信息。
一些為升讀大學而離鄉背井的青年也表示,他們透過《微信》或者QQ的天主教群組找到了當地的教會團體。
保祿指出,為那些忙碌的上班族和大學生來說,這些手機程式也許是個解決福傳困難的辦法,但他對成效有所保留。
吉林教區在二○ 一四年開設《微信》公眾號,保祿說:「雖然有五百多人關注,但是查看內容的並不是很滿意。」
他又說,老人們絕大部份不會藉助網絡工具了解教會,所以在這方面堂區還是要繼續探訪他們。
此外,資訊的發放在中國仍受限制。德蘭就曾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狀況。她說曾經試過不能轉發宗教局的新聞,使她疑惑為何官方發表的新聞也成了禁聞。
雖然中國的網絡發展相當發達,其網絡自由度卻一直備受批評。
據總部設於美國的《自由之家》在去年十月發表的二○一五年度全球網絡自由度報告,根據上網障礙、內容限制及侵犯用戶權利三個方面進行評分,中國在過去幾年來的排名一直逐步下降,今年在六十五個調查國家中更位居榜尾。。
雖然保祿稱未曾遇到被限制的情況,但認為有時轉發文章很難找到原作者,難免造成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