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威登堡的啟示
威登堡城(Wittenberg)這個位處德國中部的地方,不是旅遊熱點,但對基督宗教人士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以致聯合國列它為德國三十九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城鎮。十六世紀西方教會大分裂,留守原來陣地的舊教叫天主教,脫離教廷另起爐灶的新教叫基督教。五百年來大家各不相讓,鬥爭不息,甚至弄出血案。只是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才有緩和跡象,何解?人是現實的,也是有能力反省的動物。
開始時,雙方都堅持一個理念,就是凡背棄「神」旨意的團體一定消亡,只是時間長短而已。這兒我要交代一聲,「神」指的是「上帝」或「天主」,是稱呼和翻譯上的分別。可惜等了一年、十年、一百年,甚至五百年,情況沒有任何改變。於是大家開始接受這原來也是「神」的旨意,如果「祂」都接納「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及經驗去認識「祂」,那麼我們憑甚麼理由去否定對方的存在?結果「大公主義」的氛圍漸漸濃厚起來,基督徒「合一運動」亦萌芽開花……
坦白說,出現這局面,天主教要負最大責任,如果當時教會生活不是這麼不濟,亦不會激發起馬丁路德神父追求「改革」的決心。至於後來滲入了不少政治及經濟元素的左右,這也是神父意料不到的。我想起中國的情況,如果國民政府不是那麼腐敗,輸掉民心,共產黨哪有崛起的機會。歷史是殘酷的,只看事實。在美國柏克萊念神學那兩年,因為是「聯合神學院」,所以圖書館可以提供新舊兩教不同角度所寫的歷史資料……
十分有趣,由護教角度出發,有人大罵馬丁路德神父的不是,亦有人寄以無限的同情及肯定。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而權力鬥爭和權力腐化倒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連耶穌的入室大弟子宗徒們也要爭上一官半職,希望在天國佔個好位置,那又怎能怪十六個世紀後,教會因權力而腐化起來,丟盡創教人的臉。幸好,教會這龐大的團體有神介入,否則一早衰落滅亡,在人類文明歷史消失。
相反,三個基督宗教都愈做愈起勁,沒人可奈「她」的何?
今天世界大亂,是教會一起做點大事的時候,放下內部鬥爭,大家攜手跟其他宗教人士合作,特別是回教朋友,悉力化解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誤解和仇恨,特別是那些如「伊斯蘭國」這類危害世界安全的武裝組織和恐怖份子;讓和平再臨人間。剛剛開始了「慈悲禧年」,除了鼓勵信友學習天父和主耶穌怎樣「慈悲」待人,也強調「修和」的重要。不必批評別人的宗教怎樣分黨分派,內耗不休。看看我們祖國的情況,真叫人難過死了。「地上」「地下」教會的分裂和長時間的猜忌,正中共產黨下懷,他們害怕一個強大團結的宗教組織,會威脅政權既得的利益。
「威登堡」的歷史,正打了我們一記耳光,醒吧,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