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寫作沒有自動波箱

期數
3753
刊登日期
2016.01.2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24 日

各種地方語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據說中國目前的各種地方戲,都是從崑曲演變的。同是梆黃曲牌,用各地方言演唱日久,便發展成各種唱腔,都各有聲韻。各種方言能撩動人心的魅力,離開這聲韻便是空談。地方戲曲旋律便是潛藏著各地方言聲韻的精華,若我們在自己自小習慣的方言裡讓這些精華潛移默化,寫作時讓這類感覺帶動遣字造句,定會佔盡便宜,讓筆下的白話文多了某種感染力。有人也許會問:不懂這方言的讀者也會感染這魅力嗎?當然會。我們常在小說中讀到以北方土話入文的句子,如男人把老婆稱為「俺做飯的」,女人把丈夫稱為「俺當家的」,會覺得很傳神,《水滸》裡李逵嘴巴裡不乾不淨的山東粗話,令人覺得特別爽快,不是連南方的現代讀者也讀得津津有味嗎?張愛玲的文字就有很濃的江浙一帶的白話韻味,我們雖對越劇或吳語一竅不通,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她的文字擊節讚嘆。人的母語習慣是終身相隨的記號,若連自己都覺得用它來思維和行文都矮人一截,怎能放開懷抱寫作?同理,若以為好中文只出於以普通話為母語的自家一族,那是夜郎自大,坐井觀天。除非閣下以為,憑這天生的條件就可視五四以來大部份最佳文人的中文如無物。他們中的許多人儘管說起話來南腔北調,許多名教授(如陳寅恪)開課時學生幾乎都聽不懂他們說甚麼,但當他們的著作白紙黑字地擺在世人面前時,誰不佩服?

普通話和標準中文本不是扎根於某地的生活語言,只是規範化的發音和書面文字,若不想它營養不良,便得寄望於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括文言文、古詩詞、古代白話文和地方文脈。一旦脫離了這兩個活水源泉,它們便會變成乾巴巴的官腔。所謂標準中文,基本是五四以來成為書寫潮流的白話文,地方語言和新詞也不斷湧入。會說普通話和會寫白話文是兩碼事。說英語的人口當中,有相當多的人就寫不出道地英文,名作家也不見得定能說出一口牛津腔英語。在中國人當中,我就認識不少大學本科以上程度,出生以來都講普通話的人,中文寫得一塌糊塗,連最簡單的句子都毛病百出者觸目皆是。可見寫作沒有自動波箱,以為能說普通話便一定能寫好中文,等於認定能說英語的人便能寫出合格英文一樣,其實是天方夜譚。但流行話語總愛魚目混珠,難怪有人以為找個老外來教自家孩子說英語,小孩的英文便一定了得。殊不知若這老外近乎文盲,你家小孩的英語能登大雅之堂才怪。同理,中文寫得好不好,不在於能否說普通話,倒不如說在於對前人寫過的好東西有甚麼認識和感應,對要談論的問題了解有多深,其腦袋和我們的文化古來最內在的好東西距離有多遠。一句話,你的書底子有多厚,中文的寫作能力就有多好,捨此之外,並無他途,亦無僥倖。(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