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無懼是愛

期數
3754
刊登日期
2016.01.29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31 日

在今日的社會文化中,很多人會以「既有利益者」自居。他們會為自己作出一些自我評估、自我界定,為求大眾能將自己視作「專家」,好能從中得到所需的利益:名譽、權力、金錢;同時,他們亦會自以為擁有一切,而漠視他人的需要、他人的能力及才華。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是由於俗化主義、個人主義的抬頭, 使人的自我價值過分澎漲, 繼而活在一份恐懼「失落」的無形自卑狀態中。其實, 這種現象不單出現在俗世社會中、且存在於教會內。然而,在教會內也出現了不少保護自我的既有利益者,他們既錯誤地將個人的主觀願望或信念, 強加於大眾身上; 同時, 他們又拒絕接納他人的意見、或接受每個經驗均可有不同的可能性。因而,在團體中產生了不少的挑戰、甚至分裂!究其原因,這也是由於人懼怕「失掉」擁有,且不願意分享。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 描述了主耶穌在會堂內宣讀聖經之後, 祂向群眾宣告:「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 今天應驗了」( 路四21 )。由於主耶穌強調了這段信息的「即時」應驗; 因此,群眾亦作出了兩個層次的回應,聖史路加首先描述了他們的反應:「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路四22 );繼而,他引述了他們的說話: 「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路四22 ) 其實, 這兩個層次的回應均是「正面」的,他們要求這位出自納匝肋的若瑟的兒子,在自己的家鄉善盡某種社會的義務: 「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 也在你的家鄉這裏行罷! 」( 路四23 ) 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群眾希望能從主耶穌身上得到一些「優越感」!因為你是從我們這裏出身的;因此,你應該為我們服務!其實,這種「優越感」也是不少人心中所嚮往的。試想想:今日社會文化中的優惠制度、會員制度⋯⋯,美其名是享用其福利,但實際上亦不排除有一份追求「優越感」的虛榮心!

但是, 主耶穌並沒有滿足他們,祂指出:「我實在告訴你們: 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 路四24 )。因為,一位先知從他召叫的本質上就會為人民帶來挑戰,他不斷指責並改正人民的錯誤思想及行為, 亦不會跟從人民的主觀願望,而只服膺上主的旨意; 因此,先知很自然地在本國或本鄉是不受歡迎的!主耶穌便活出了這樣的使命:祂向貧窮人宣告喜訊,並不限於以色列民中的窮人,且包括了其他外邦人中的窮人; 祂為人民帶來的解放是包括所有的人,而非只局限於猶太人。故此,祂引述了厄里亞時代和厄里叟時代的兩個經驗,指出了得到救恩的都是外邦人:「在厄里亞時代⋯⋯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裏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裏。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 路四26 - 27 ) 由此,主耶穌引用了舊約先知所行的並不局限於「局內人」, 而是不分階級、種族、性別;從而,指出自己的言行也不只是局限於為本鄉的群眾。但是群眾對祂的言論非常反感:「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 都忿怒填胸」(路四28 )! 

群眾為何有如此反應? 他們渴望的又是甚麼?這些群眾早已聽聞有關主耶穌所言所行的一切,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是這一切的最先受慰者:當主耶穌要為貧窮人解困、為受壓迫者釋囚、使盲者重見光明時,他們均認為自己是其中的受惠者。因此, 他們均對主耶穌懷有很大的期望;可惜,他們不願意與人分享!當他們堅持這個信念時,最後的結局就是犧牲主耶穌:他們「⋯⋯ 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路四29 )。這些群眾如此對待主耶穌是一種「恐懼」的反應:當我未能擁有時, 你也不能擁有;因為若你擁有了我所失去的,我將不知如何自處?誠然,這並不是一種愛德的表現!因為「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把恐懼驅逐於外」(若一 四18 )。他們如此拒絕主耶穌;最終,他們亦因自己的「恐懼」而失去了一切: 「主耶穌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路四30 )。主耶穌在這裏教導我們應持有一份「包容」的態度,不應「自以為是」而失掉接納他人、且欣賞在近人身上的可能性、擴闊自己的視野,好能在愛內邁向圓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