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會晤外交使節團

期數
3755
刊登日期
2016.02.0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07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於一月十一日依慣例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他籲請他們聆聽移民的呼聲,並要讓和平聲音抵達地極。

教宗首先談到去年的重要事件,例如包括梵蒂岡在內達成的許多國際協議,這些協議表明「基於宗教自由及尊重每個人身份認同的原則,信仰不同者的和睦共處是可以達成的」。他指出, 「幾個月前在非洲、歐洲和中東發生恐怖兇殺事件」, 而開啟中非共和國班吉主教座堂的聖門能有力抗拒以天主之名殺人這觀念,能在朝向和平、對話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教宗隨後略提非洲三國及其他牧訪,包括到訪薩拉熱窩這個尋求對話新途的歐洲典範;前往爭取社會正義平等的南美洲;以及尋求修和的古巴和美國。

他又談到去年一月在斯里蘭卡、菲律賓的訪問;另外,九月的美國費城世界家庭大會及十月的世界主教會議都以家庭為主題。教宗表示社會發展不能不關注家庭問題,家庭是「學習慈悲的第一所及最重要學校」;可是今天對「家庭所需要的長久穩定性的恐懼」愈來愈廣泛,而社會弱勢群體,如青年和長者即是付出沉重代價的一群。

個人主義是對近人冷漠的根源,「最終使人變得膽怯和玩世不恭」,而最受影響的往往是窮人和弱小者; 其中,教宗特別談到面對困難和痛苦的移民,他們須不顧一切地尋找能享受安寧日子及合乎尊嚴生活的地方。

教宗亦論及那些來到歐洲、亞洲和美洲的移民及其嚴峻情況。他引用聖經人物去比擬這數十萬人的心情─ 辣黑耳痛哭她的子女,因為他們不在了(瑪二18);雅各伯命自己的兒子們到埃及買糧, 不致餓死(參創四十二2)。這些就是為躲避衝突迫害而到他鄉避難的人,或不願餓死而冒生命危險上路的人的理由。

這些無自衛能力者的悲劇是「丟棄文化」和「權勢者傲慢」的後果。教宗斥責道,在不能合法移民的情況下,移民被迫求助人口販子,兒童死在大海中的悲慘鏡頭,見證出「伴隨戰爭和暴行而來的恐怖」。

移民現象是整體問題, 需要制定中長期計劃。大量人潮湧向歐洲大陸的海岸使接收國迷失方向,歐洲奉行的「人文精神」受威脅,當地擔心安全問題,亦因恐怖主義的威脅而憤怒。但教宗堅信「歐洲有能力維護人的中心地位,並能找到適度平衡,盡到保護當地國民和確保協助及接納移民的雙重道德義務」。

教宗感謝那些慷慨分享的團體,同時告誡國際社會不可只顧各自利益。移民現象「是構成世界前所未有的未來的基本成份」;而本著互相尊重、了解的精神, 接納及整合移民現象的能力是讓極端和原教旨主義找不到肥沃土壤的關鍵。教廷亦「將繼續努力在大公主義和跨宗教領域建立誠懇及真摯的對話」。

梵蒂岡現有
一百八十個邦交國

梵蒂岡目前有一百八十個邦交國,並與歐洲聯盟、馬耳他騎士團和巴勒斯坦國常駐使團有外交關係。在國際組織方面, 教廷於去年六月成為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的觀察員。

聖座的邦交國和外交對象當中,包括歐盟和馬耳他騎士團在內,共八十六個國家及組織將使領館或辦事處設於羅馬,去年新設大使館的國家有伯利茲、布基納法索及赤道畿內亞。巴勒斯坦國使館、阿拉伯聯盟辦事處以及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公署也設於羅馬。

聖座去年簽署了四份外交協議,包括四月與意大利政府簽署稅務協定;六月以聖座和梵蒂岡城國的名義與美國簽署稅務協議,以期落實美國的《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 A T C A);與巴勒斯坦國同於六月簽署的整體協議;最後一份是八月與東帝汶共和國涉及與天主教會有關的法律條例協議。此外,聖座與乍得共和國於二○一三年簽署、關乎教會法律條例的協議已於去年六月獲批。

聖座國務院與科威特國外交部於九月則簽署了關於雙邊協商的合作備忘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