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聖神有約」第四次聚會

期數
3756
刊登日期
2016.02.1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14 日

「與聖神有約」第四次聚會已於一月十六日舉行,分享嘉賓為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他謙稱自己是「B B神父」。張神父於去年六月晉升神父至今八個月,晉鐸後修會委派他到香港仔工業中學擔任宗教主任,並照顧宿生;對內方面則負起培育六位備修生和負責修會聖召辦公室的工作。

張心銳神父認識天主教信仰和成為慈幼會士的過程頗傳奇。張神父生於非公教家庭,他讀小學三年級時,一天和母親乘車回校上課,途中經過一間聖堂,他好奇地問母親這棟建築物是甚麼,並央求母親帶他去看看。母親遂於星期日帶他去了聖瑪加利大堂, 當時正舉行英文彌撒, 他雖然聽不懂,但被神父穿着的祭衣、歌詠團美妙的歌聲所吸引,因此開始上慕道班,領洗後更加入輔祭會。牧職修女記得,張神父有時會連續輔兩台彌撒。而當看見神父送聖體時,他也幻想自己會否有天好像神父一般送聖體給教友。

中四時張心銳神父開始思考天主是否召叫自己,他與好友找到維豪備修院的地址,但原來備修院已暫時關閉,修士着他們去慈幼會會區部找負責聖召的梁神父,得悉需要有六個青年參加,修會才會考慮重開備修院。那時張神父對慈幼會、鮑思高神父毫無認識,因此神父要求他轉入慈幼會學校繼續讀書,他才逐漸了解修會和會祖的精神,現在他反思,原來一如鮑思高神父所說,慈幼會士是聖母親自帶領進入修會的。

在尋找聖召的過程中,張神父覺得家人的陪伴非常重要──父母的鼓勵對他選擇聖召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是透過自己願意去體驗、去嘗試,從而肯定自己的選擇。而他覺得作為修生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一、人格成熟;二、與天主有密切的交往,有追求至善的心。

張神父祈求天主在他獻身生活的途上,能幫助他:透過自己生活的見證,吸引更多青年成為慈幼會士;讓他可以盡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青年;透過神哲學訓練,幫助青年有良好的信仰培育;能與會士一起策劃,一起工作,放下成見和批評,一起努力將會祖鮑思高神父的夢想延續下去。

張心銳神父認為, 做慈幼會士就是做第二個鮑思高,使青年覺得被愛、被關心。

 

  • 「與聖神有約」第五次聚會將於二月二十日(星期六)下午四時至七時在聖神修院舉行,分享嘉賓是耶穌會徐立人神父。
  • 聖召委員會供稿  http://dvc.catholic.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