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親親躁爸爸

期數
3756
刊登日期
2016.02.1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14 日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六十年代美國波士頓,甘年輕時已患有躁狂抑鬱症,婚後與妻子瑪姬育有兩名女兒,生活愉快。某天,甘突然情緒失控,瑪姬只好報警求助。甘被安排入住院舍。瑪姬身兼父職照顧女兒, 亦定期帶她們探望甘。瑪姬為尋找更佳的工作,決定到鄰省進修,希望情緒日漸穩定的甘能搬來照顧女兒。甘與她們分開多時,再次一起生活,彼此需要重新適應,還要應付起伏不定的情緒…… 

身兼影片導演和編劇的瑪雅福布斯,把自己的童年經歷搬上大銀幕,透過大女兒的獨白,將一家四口的故事呈現觀眾眼前,更找來女兒飾演自己。影片集中描寫男主角跟兩名女兒的相處:父親努力控制情緒,盡心盡力照顧女兒。當然,過程中並非完全順利,雙方偶爾亦會吵架、埋怨、煩厭和失望。導演沒有掩飾父親的情緒病給她們帶來尷尬局面,反而將實況展示出來,讓觀眾去感受,使人物更添血肉。

過往很少電影談及情緒病、患者及家屬的心情,故總予人神秘感覺。事實上,劇中男主角所患的躁狂抑鬱症也是情緒病的其中一種。情緒病是指當事人情緒受到困擾,無法控制它,影響日常生活。一向以來,情緒病由精神科醫生診治, 由於大眾對情緒病的認知有限,許多時患者害怕給別人標籤為「黐線」或暴力傾向而拒絕治療,延誤病情。有見及此,醫院管理局在二年十月起,在普通科門診診所推行「綜合心理健康計劃」,為有輕微情緒病的病人提供治療,減低禁忌和標籤影響。

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資料,躁狂抑鬱症的每年病發率為每十萬人有十至二十宗。這種兩極化的情緒:「躁狂」時情緒高漲亢奮、精力充沛;「抑鬱」時則情緒低落、哀傷、提不起勁。患者只要接受適當治療,便能穩定病況,重新投入生活。

故事中的女主角因到另一省份進修, 將女兒交由丈夫在家照顧,及至完成進修, 出外工作賺錢的經濟擔子亦落在妻子身上, 形成「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模式,打破一般父系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事實上,香港的家庭,早已演變成父母皆出外工作,子女交由父母雙親(跨代)或傭人照顧模式。父母跟子女的起居及作息時間不同, 相處機會不多,彼此不了解,容易造成隔膜,引發各種問題。

 

討論問題: 

  1. 假如你居住的社區興建精神病患者康復中心,你有甚麼反應?為甚麼? 
  2. 你認為社會大眾對「情緒病」的認識如何? 
  3. 假如你的親人或好朋友是情緒病患者, 你會有何反應?如何與他們相處? 
  4. 你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觀念有何看法? 

 

參考資料

 

 

廣告